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网络舆论真的代表民意吗?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可以更直接的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相信不少人浏览新闻资讯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看原内容,还往往是为了看评论。

互联网上这些充满个性化的思想,也直接助推了互联网3.0的发展。从facebook到朋友圈,从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到微博、博客、论坛,包括现在类似百家号的自媒体、短视频、直播等蓬勃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强烈的希望想世界展示自我的外在表现。如今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早期的被动式接收,逐渐转向了自主的发散和接收。由于有了这么多人愿意和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各种大数据收集、民意和问卷调查,也层出不穷。通过获取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得到了一定样本规模的用户数据。然而,我们是否思考过,网络上的声音真的是我们真实的声音吗?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某讯事件,笔者也是深有感触。且不论未来会如何发展,仅仅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就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由于事件本身的扑朔迷离以及很多事情未有考证,不便细说,以免再次造成误导。)

2018年8月3日,网络上很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各个社交群和朋友圈等,都在疯狂的转发一张截图,截图的大概意思是说某讯已经破产清算。很多某讯员工当天都前所未有的收到了各方面的,甚至上长久不联系的亲朋好友的“关心和问候”。事后证明整个事情完全就是一个离职员工PS出来的一张图,而且P图的痕迹还比较明显。

为什么一张假的图,可以迅速的传播开来呢?这就是网络和网民的特性:暴发性强、随意性大,追逐热点,快意恩仇。热的快凉的也快。另外由于人们天然对于坏消息的偏好,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坏消息值得群体作为谈资的价值远远大于一个好消息。这也进一步造成了,一个热点坏消息可以迅速扩散和传播出去,甚至如果此时澄清,反而有越描越黑的嫌疑。

网民人口结构与现实不符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黄澍雨在《轮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中对于网民结构有一些相关的阐述。现实中由于网络普及、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上网意愿等差异,造成了网民结构和实际人口结构有较大偏差。

网络舆论和现实民意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女性代表意见的不足。在网络论坛上,男性发的帖子经常更长,他们是话题的发起者和结束者。之前复旦大学发布的一份微博意见领袖调查中发现,前100名中仅有9%的意见领袖是女性。相关的数据还有很多。另外农村和城市网民比例也是差距明显。还有就是年龄上的差异,老人、儿童网民(尤其是在网络上发表思想的网民)的比例肯定远不如年轻人。

网络价值取向和关注点与现实不符

在互联网上,如果你发一个帖子,说如何好好学习,另外有一个人发一个帖子说考试如何作弊。哪个帖子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相信一目了然。由于网络发布言论,担责的成本很低,往往还是匿名的,所以我们尽可以逞口舌之快。毕竟事不关己,也没有损害自己的利益,大家都是旁观看热闹的,哗众取宠必然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另外由于我们天然具有的感性思维,诸如损失厌恶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网络上的这种分化。现实中无处发泄的情绪,我们尽可以在网络上挥洒自如,语不惊人死不休。追逐热点是互联网的天性,远隔万里之外的一场足球比赛,和实际生活中挤公交车上班,哪个才是生活中和我们关联更大的事情呢?

想法与行动不一致

最后一点就是调查或者统计出来的想法和实际行动未必一致。比如著名的一个例子是以前统计说新闻联播的收视率达到90%以上,然后真实的情况是如此吗?通过后台数据分析,真实情况是连5%可能都不到。当然你可以此时会说后台数据分析总是真实的吧,其实也不是,这里只是说明,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不一致,并没有说明数据分析就是真实的。

数据分析的基础首先是要有数据来源,如果你天天用一个老式的电视机看新闻联播,并不联网,那么网络统计必然会遗漏这么一部分人群。还有就是统计的计算方法、统计规模等等是否准确都不一定,更不必说还有那么多人受各种因素限制,数据没有被统计出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816G0EJVG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