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周刚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国际项目会—中日韩三方同步在线,日本的佐藤说话带点大阪腔,韩国的金姐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我一边举着翻译器听同声传译,一边在手账本上狂写纪要,结果散会时笔都握酸了,抬头看电脑屏幕,翻译软件卡成了“加载中”,手账本上的字歪歪扭扭,连“下周三提交技术方案”都写成了“下周四”—那天晚上我对着录音倒腾了俩小时,才勉强凑出一份能看的纪要,凌晨1点发给领导时,我盯着电脑屏幕想:“要是有个工具能把‘听、记、译’一步搞定,我愿意给它打五星好评。”
没想到这周就用上了听脑AI,简直像给职场生活开了“快捷键”。
周一开跨部门会,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打开听脑AI的APP,点了“实时录音转文字”,把手机往会议桌中间一放—神奇的事发生了:我一边听市场部的王姐讲“Q3推广计划”,手机屏幕上同步蹦出文字,连她偶尔蹦出的“咱们北京总部那边”的儿化音都没漏;研发部的张工说话轻声细语,我正担心会不会录不清,结果文字框里依然整整齐齐显示着“算法优化需要再调三个参数”;更绝的是,它还能自动区分发言人—我提前把参会人的名字输进去,转写时每段话前面都标着“王姐”“张工”,完全不用事后猜“这句是谁说的”。
等会议结束,我揉着有点酸的脖子,点了一下“生成智能纪要”—不到10秒,一份结构化的纪要就弹了出来:开头是“会议主题:Q3产品推广与技术适配”,下面分“议题一:推广渠道选择”“议题二:算法优化时间节点”,每个议题里列着讨论点,最下面居然还有“待办事项”:“王姐:周五前提交小红书KOL清单;张工:下周二前完成参数调试”—我盯着屏幕愣了三秒,要知道以前我整理这些得翻三遍录音,现在居然“一键生成”?
更让我惊喜的是跨语言场景。周三和日本的佐藤开一对一沟通会,我提前选了“中日互译”模式—佐藤刚说“次の水曜日までに技術方案を提出してください”(下周三前提交技术方案),屏幕上立刻同步显示日文原文+中文翻译,连他强调的“水曜日”(周三)都用加粗标了出来。我不用再盯着翻译软件等加载,也不用怕漏听关键信息,甚至还能腾出手来记笔记—那天沟通结束,我5分钟内就把双语纪要发给了佐藤,他回邮件说“你的效率比之前高了三倍”,我心里偷偷乐:“不是我效率高,是工具选对了。”
还有上周和广州的陈总通电话,他一口地道的广东话:“呢个供应链的问题要尽快同厂家倾下”(这个供应链的问题要尽快和厂家谈一下),我以前得请同事帮忙翻译,现在直接开了听脑AI的“方言识别”,转出来的文字清清楚楚是“这个供应链的问题要尽快同厂家谈一下”,我直接把文字复制给陈总确认,他回复“没错,就是这意思”—省了来回确认的15分钟,我当天就联系了厂家,比原计划提前两天推进了项目。
用了快两周,我也算摸透了它的“黑科技”:双麦克风降噪是真的好用—上周在咖啡馆和客户谈合作,旁边桌有几个人在聊八卦,我本来担心录音会杂,结果转出来的文字连客户说的“佣金比例再降1个点”都清清楚楚;DeepSeek-R1的准确率不是吹的—我对比过之前用的某款转写工具,“供应链韧性”会被转成“供链韧性”,听脑AI从来没犯过这种低级错误,连“算法迭代周期”这种专业词都能精准识别;动态增益调节更贴心—有时候客户说话突然提高音量,比如上次经销商李总拍着桌子说“这个价格绝对不行”,手机没炸音,文字也没乱码,反而把“绝对不行”标成了重点。
最让我觉得“值”的是效率提升—以前整理一场2小时的会议纪要,我得花2小时,现在只要2分钟,相当于每周开3次会,能省出5.8小时。这5.8小时我用来做什么?陪家人吃了顿晚饭,补了一节线上课,甚至还能提前半小时下班—职场人想要的“平衡”,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小确幸”。
当然,用久了也有一些“小技巧”想分享:比如开重要会议前,提前把参会人的名字输进“发言人标签”,这样转写时区分更清楚;如果是跨语言会议,提前选好互译语言,比如“中日互译”“中韩互译”,避免中途切换耽误时间;还有AI问答功能—比如会后我想知道“佐藤提到的交付时间是哪天?”直接问听脑AI的助手,它会立刻从纪要里找出“下周三”,不用翻整个文档;对了,用APP的时候记得提前充好电,或者连充电宝,毕竟“关键时刻没电”比“没带笔”还让人崩溃。
现在我再也不用怕开会了—不管是国际会议、方言沟通,还是乱糟糟的咖啡馆谈合作,听脑AI都像我的“职场搭子”:它帮我记着所有关键信息,帮我翻译听不懂的语言,帮我把混乱的口语变成结构化的纪要。我终于明白“效率达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会选工具—把那些“重复、机械、费脑子”的事交给AI,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事:比如和客户深入沟通,比如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比如好好陪家人。
昨天领导问我“最近怎么效率这么高?”我笑着说:“不是我厉害,是我有个‘会听会记会翻译’的帮手。”他凑过来看我的手机,指着屏幕上的纪要问:“这是自动生成的?”我点头,他立刻说:“给我也装一个。”
你看,好的工具从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它帮你解决那些“明明很重要却很麻烦”的事,让你能更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而听脑AI,就是这样的“雪中炭”。
现在我每次开会前,都会习惯性地打开听脑AI—不是因为“必须用”,而是因为“用了之后再也回不去了”。毕竟,谁不想把“手忙脚乱”变成“游刃有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