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这个网络热词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其实并非新鲜事物。同样的商品,我买张家不买李家,这背后可能就是情绪价值在左右判断。那么,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哪些品牌靠它脱颖而出?现在,让我们从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说起。
这几天爆红的江西景德镇“鸡排哥”,便是“低成本高情感”模式的典范。当他说出“请你配合我的工作”、“如果我不把鸡排炸熟,我将无法原谅我自己”时,那种对炸鸡排的执念与周星驰电影般的无厘头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人们排起长队,绝不仅为了一份可口的鸡排,更是为了“参与”一场由鸡排哥主导的街头互动剧,获得一份简单的快乐。 鸡排哥的模式,是“人情味”的极致放大,是一种基于个人魅力的情感连接。
如果说鸡排哥代表了一种草根、即兴的情绪价值,那么另一种模式则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将情绪价值打造成了一种高溢价的奢侈品。英国的毛绒品牌Jellycat便是此中高手。在上海的旗舰店,店员会拿起一个西兰花玩偶,煞有介事地放入布艺汤锅,模拟撒料、翻炒,最后将“烹制”好的玩偶打包,并打印出数百元的账单。这套流水线般却充满仪式感的表演,配合“离店后需重新预约”的规则,精准地将一个普通玩偶变成了必须通过特定“仪式”才能获得的珍贵体验。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为这场情绪的盛筵买单? 答案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鸡排哥的顾客购买的是解压的快乐和人际互动中的真诚 ;Jellycat的拥趸购买的则是被治愈的童真和社交媒体的谈资 。
回头想想,从挑选床单的花色到选择人生的伴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内心深处渴望获得情绪价值,并心甘情愿为之买单。鸡排哥的队伍和Jellycat的门规都在告诉我们:在功能之外,能为用户提供独特情感体验的产品和服务,是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商业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