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濤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全球工業人工智能聯盟卓越中心總幹事
人工智能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經濟格局,人工智能國際合作正在成為全球提升效率、推動轉型的重要工具。但這一領域仍面臨規則分化、資源碎片化、協作受限等挑戰。在此背景下,9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全球發展倡議高級別會議上提出《「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進一步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指明方向、確立原則,也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與動力。
中方始終致力於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合作與治理。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指明了總體方向。2024年,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中國主提的《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標誌着中國理念上升為廣泛國際共識。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動計劃》再次強調「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理念,以13項行動框架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全球協作。
聯動國際力量 共建智能未來
此次《「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倡議》是對此前圍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一系列重要頂層設計的細化與落實,延續了中方智能向善、互相尊重、公平普惠、開放合作等一貫主張,也是中國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又一生動實踐。這一倡議的核心價值在於系統性提出人工智能賦能全球發展的路徑,立足中國實踐,着眼普惠共享,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原則,呼籲各國結合自身國情,重點圍繞民生、科技、產業、文化、人才等社會共同關切領域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勾勒出國際社會攜手共建智能未來的務實路徑。
今年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七次會晤期間,多國專家和代表明確表示希望發展安全可控、尊重本國需要的人工智能。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一倡議不僅回應了各國發展符合自身國情的人工智能前沿需求,也為中方深化「人工智能+」國際合作提供了方向和機遇。
在近日閉幕的第十二屆北京香山論壇上,一個核心共識愈發清晰:要真正彌合人工智能時代日益擴大的「智能鴻溝」,必須超越傳統上「技術援助」的簡單敘事,轉而從多邊機制、政策協同、資源共享多維度共同發力。首先,融入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合作框架,推動工業人工智能產業合作、標準制定與治理實踐納入全球議程。其次,在雙邊與多邊機制中強化政策協調,通過規則互認與監管協同,降低跨國合規成本,提升合作效率。最後,推動跨層級、跨領域資源與人才的流動:科研機構開放數據,教育機構培養人才,企業打造合作平台,政府提供資金與政策引導,降低應用門檻,加快成果落地。
構建開放網絡 分享知識技術
全球工業人工智能聯盟卓越中心作為聯合國框架下首個聚焦人工智能合作的國際機構,正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跨領域融合應用與技術合作。該中心由聯合國工發組織、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上海市政府共同發起,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設運營。自在滬揭牌成立一年來,中心圍繞「國際AI會客廳」和「AI產業加速器」兩個定位,打造全球交流中心、政策智庫中心、產業集聚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能力建設中心等功能平台,鏈接上海與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聯合國大學、羅馬尼亞科學院、馬德里理工大學等20餘個國際頂尖政產學研機構,聚焦「AI+醫療」「AI+環境」「AI+雲計算」等重點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構建起覆蓋歐亞美洲的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創新網絡,為促進各國與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政策交流與務實合作搭建了優質平台。可以說,中方所構建的並非封閉陣營,而是一個推動技術、標準與知識全球流動的開放網絡,其生命力正源於對共同發展權利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