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公文智能体20分钟搞定三年计划,AI真会取代人类?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台灯下还堆着未写完的公文草稿,电脑里满是修改了七八版的文档 —— 这是很多政企文字工作者的日常。但在 8 月 27 日的 2025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一款 “公文写作智能体” 的亮相,让这种 “熬夜赶稿” 的场景有了被改变的可能。

从熬夜五天到半小时交稿:公文写作的 “效率革命”

方寸无忧联合创始人梅俊的一段经历,戳中了不少文字工作者的痛点。他曾为紧急任务连续工作五天,脚肿到走不了路仍要赶稿,那些 “走出办公室已是满天星光” 的日子,让他下定决心用技术改变现状。而这次亮相的公文写作智能体,正是这份决心的落地成果。

最让人惊叹的是现场演示环节:当输入 “台州市推进工业母机产业带建设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这个偏门标题后,系统没有像普通 AI 那样直接 “凑文字”,而是先对接本地数据库理解需求,再调动五大阶段、九个专家智能体协同工作 —— 从搜政策信息、发散写作思路,到搭框架成稿、优化质量,最后完成政务审校,全程只用了 20-30 分钟。更关键的是,产出的文稿不只是 “像模像样”,还精准提到了台州本地的龙头企业和产业政策细节。

要知道,以往写这样一份跨年度、涉产业的公文,得查几十份资料、协调多个部门、修改十几版,耗时至少三四天。现在时间压缩到半小时,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智能体依托的 800 万篇高质量文本库,以及前沿大模型与自研行业模型的结合 —— 它不是 “瞎写”,而是基于专业知识和本地数据的 “精准创作”。

私有化部署:政企敏感信息的 “安全锁”

对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来说,公文写作不只是 “快不快” 的问题,更关乎 “安全不安全”。很多公文涉及政策机密、企业数据,一旦用通用 AI 工具,就有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合规问题更是悬在头上的 “利剑”。而这款智能体的 “私有化部署” 功能,恰好解决了这个核心痛点。

简单说,就是这个系统可以部署在政企自己的服务器上,所有数据不联网、不外流,从根源上避免了信息泄露。梅俊特别强调,这是智能体能够走进两千多家政企客户的关键 —— 对这些单位来说,效率提升很重要,但 “安全合规” 永远是前提。有了这个 “安全锁”,他们才能放心用 AI 处理核心公文,不用再担心 “写份文件把机密漏了”。

AI 不取代人:把写作者从重复劳动中 “解放出来”

演示结束后,有观众忍不住问:“这东西这么厉害,会不会让公文写作者失业?” 梅俊的回答很实在:“技术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帮大家‘减负’的。”这话戳中了 AI 办公工具的核心价值。以前写公文,文字工作者要花大量时间找资料、搭框架、改格式 —— 这些重复性强、要求规范但没太多创造性的工作,占用了他们 80% 的精力。而智能体把这些 “体力活” 接过来后,写作者就能把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上:比如琢磨政策怎么优化、思考产业计划怎么更贴合实际、研究怎么让公文更有指导意义。

就像梅俊说的,智能体实现了三次跨越:从 “人机协同写得像”,到 “自主运行写得准”,再到 “辅助决策写得优”。它不是让写作者 “没事干”,而是让他们从 “重复劳动者” 变成 “策略创造者”。现在这一系统已经覆盖了四个大的应用场景,服务两千多家客户,越来越多的文字工作者发现:AI 没抢走他们的工作,反而让他们的工作更有价值。

这款公文写作智能体的亮相,不只是一款产品的发布,更像是政企办公模式变革的一个信号。从熬夜赶稿到高效创作,从担心泄密到安全合规,从重复劳动到价值创造,AI 正在悄悄改写政企办公的规则。但无论技术多先进,有一点不会变:AI 只是工具,不是替代者。就像计算器没取代数学家,打印机没取代作家,公文智能体也不会取代文字工作者 —— 它只是把人从机械的重复中解放出来,让人们能专注于那些需要思考、创意和温度的工作。毕竟,办公的核心永远是人,AI 的使命,是让 “人更像人”。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Ln6R9K-0W9pu1atZlHOx7h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