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寒冬与突围:传统色料企业不做墨水是否等死?

近年来,陶瓷色釉料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寒冬。随着国内建筑卫生陶瓷产量持续徘徊在50亿平方米以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感受到明显的经营压力。尤其对于以陶瓷色釉料为主业的小微企业而言,市场萎缩、创新乏力与技术升级困难形成多重挤压,生存空间日趋狭窄

行业数据直观反映出这一趋势。据统计,到2025年,国内抛釉生产线预计将比2023年减少超过170条;陶瓷墨水的国内市场总容量较高峰期萎缩超过10000吨。釉料公司作为产业链重要一环,其日子愈发艰难。与此同时,一批大型企业却展现出强烈的跨界和拓展意愿。例如,康立泰在保持陶瓷墨水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纺织墨水领域;道氏技术则在巩固陶瓷材料业务基础上,进军新能源电池材料与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这些动向表明,头部企业正试图通过技术多元化和业务外延抵御行业周期性风险。

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陶瓷色釉料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厂商,必须重新思考生存与发展路径。一方面,传统市场的收缩已不可逆转。随着陶瓷产能持续下滑,釉料和色料需求总量难以回到昔日高位。更值得关注的是,下游陶瓷企业为控制成本、提升供应链自主性,已开始向上游延伸。目前,一些一线陶企不仅尝试自配釉料,还有企业通过入股、合作建厂等方式介入陶瓷墨水的研发与生产。鉴于陶瓷墨水的生产工艺和资金门槛并非高不可攀,陶企自建研磨工厂具备充分可行性。这无疑将进一步挤压专业釉料及墨水企业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内卷”式的价格竞争已难以持续。在总体需求收缩的背景下,单纯依赖低价争夺订单只会让企业陷入更深的困境。因此,釉料企业必须跳出传统竞争逻辑,转向产品功能创新与差异化设计。通过开发具有特殊视觉效果、抗菌性能、防污功能等高附加值的釉料产品,企业可以在细分市场中建立优势,从而摆脱低层次价格战的泥潭。

对于中小型陶瓷墨水企业而言,虽面临巨头的多方位挤压,但仍存在生存与发展空间。大型陶企为保障供应链安全、掌握核心技术,可能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与中小墨水企业形成合作。这种整合不仅为陶企带来技术支持,也为中小厂商提供了资源注入和业务出口。此外,传统色料企业向陶瓷墨水领域拓展也成为自然选择,相关技术及客户资源的复用可帮助企业平滑过渡、开辟新增长点。

总结来看,陶瓷色釉料行业正进入一轮深度调整与整合期。小微企业必须认清现实、主动谋变:一是坚定走产品差异化、功能化路线,以技术附加值对抗市场萎缩;二是灵活探索与下游陶企的合作模式,通过被并购或参股融入更大产业生态;三是适时拓展相关技术领域,布局潜在增长点,如新能源、特种涂料等方向。寒冬之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机。只有那些敢于打破传统、主动适应变化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并迎来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原创文章,欢迎注明转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x_LLZFU0AUOb-ZNnkPxzaM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