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订单狂欢”,先有国内人形机器人首笔千台级商单,后有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刷新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订单纪录。
从功能和结构上,人形机器人主要包含“大脑”、“小脑”和“本体”。其中,“大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旨在实现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等任务级能力,可通过云边协同,提高智能水平。“小脑”则基于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机器人操作系统(ROS)等技术,控制人形机器人的运动,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运动控制。“本体”则集成人体运动力学、机械结构设计、新材料、传感器等技术,通过“能源-结构-感知一体化”,实现高动态、高爆发、高精度运动。
一台高自由度的人形机器人是软件和硬件协同发展的结果,其零部件总数可达数千甚至上万个,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半导体技术等多个尖端领域。其中,每一类核心零部件既会带来技术上的挑战,也会创造投资上的机遇。
而中国通过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强大的供应链,包括电池生产、电机制造、传感器开发和控制系统设计等;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传感器、电池等核心部件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重叠度达60%以上,具备规模化降本潜力。
这种积累直接转化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优势。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企业分布中,中国在躯体(硬件)领域拥有24家企业,集成商达10家,相比其他地区数量明显占优。中国成功构建了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体系,从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中游执行器及关节企业,再到下游主机厂商的全产业链部署。换而言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是具备竞争力的。
技术的不确定性让人形机器人赛道依然保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产业的实际进展在加深市场认同的同时,也成为了市场前置预期最直接的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