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的叛途,不是情绪,是选择,更是秩序。
作者 | 刀柄
宗馥莉与娃哈哈的分手,是一场叛“途”,对于产品来说,商标是身份,渠道是产品的生命线,在这场关乎双方商业未来的博弈中,宗馥莉选择了生命线。
宗馥莉辞去董事长,转身以新商标再战,选择“先稳生命线,后塑新身份”。外行们看见的是一次象征性的离席,实质却是一次对资源与路径的重排。娃哈哈,这个旧有的商业符号在治理结构与产权现实中变得越来越不可得,宗馥莉目前掌握在手的,是多年铺陈而就的经销网络、终端陈列、价盘秩序与补货系统。“叛”,不是任性的背离,而是理性的切割;“途”,不是抽象的归宿,而是带着货柜温度、地推头寸、进销存数据的具体道路。
消费者习惯相信符号,所以有了商标,就有了让商标变成驰名商业符号的信仰;毕竟,商业符号在消费选择时节省了交易成本。
在货架前的一秒钟,无论是红盖还是蓝瓶,与品名一起,这是最先抵达大脑的暗号;但在货柜门打开之前,真正发生作用的是渠道的触达。没有渠道,你也许只能看见符号,即便符号很商业,很知名,你也未必能得到它、拥有它。
商标就是身份,身份可被剥夺或变得不确定。而渠道则像血液,只要循环没断,就有机会复苏、继续膨胀。
无论旧旗难续,还是新旗未立,最不该放手的正是渠道本身。娃哈哈“联销体”的遗产,是数以万计的经销商与无数末端网点的关系网络,那些看不见的信用、账期、促销协同、陈列摆位,构成了一个能把新品在一周内送到县、乡、镇、村货柜里的“坦途”。
毫无疑问,新的商标需要时间来教育市场,但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被看见、被尝试、被讨论。渠道强大的好处,是把“首购成本”大幅压低——试饮一口、买赠一瓶、陈列一次,就能让一个陌生名字在消费者心里留下指纹。等指纹多了,身份就会长出来。
因此,宗馥莉的叛途,不是情绪,是选择,更是秩序。当商标品牌无法延续,与其在法务与公关的漫长战线上消耗,不如及时止损,切断对旧符号的依赖。
叛途,是主动的重构。快消品不是奢侈品,消费者的忠诚往往从“够不够方便”开始,然后才是“值不值得相信”。你能不能进到那个货柜,你能不能在那列货架上占到第二层,你能不能在结账台旁放一个小堆头,这些零碎的“物理胜利”,叠起来就是一张财务报表的“足金成色”。宗馥莉并不否认品牌的重要性,她的叛途也许恰恰是为了给新品牌争取一个更稳的生长土壤。品牌像树的年轮,需要时间与重复;渠道像树的根系,决定你能不能先活到下一个雨季。宗馥莉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渠道稳盘、单品试错与价带管理上,就能换取比“符号争夺战”更高的胜率。
叛途的价值,在于承认改变的必要性和顺序感。叛的对,才不至于被旧符号拖住脚;叛的对,才不至于在旧路径上原地打转。凡是以渠道为先的选择,看上去冷酷,其实温和,它允许企业在不确定中活下去,再在确定中长出来。这就是叛“途”的真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封面来源 | 豆包AI生成 编辑 | 布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