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RFI网站10月12日消息,据《金融时报》报道,五角大楼计划投入10亿美元采购关键矿产,作为其全球战略储备的一部分。
这一计划不仅仅是为了补充稀土资源,更被认为是美国试图在技术和人才方面“挖墙脚”,以弥补其稀土产业链的短板。
然而,这一策略能否奏效,仍存在巨大争议。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军工和高科技制造领域。
尽管美国本土稀土储量占全球约12%,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稀土加工技术的缺失。
稀土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矿产资源本身,而是在后续的分离、提纯和加工环节。
中国在这些领域拥有显著优势,不仅掌握了全球70%以上的相关技术专利,还通过多年积累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相比之下,美国曾尝试自主提炼稀土,但由于成本高昂且环保难以达标,最终依赖从中国进口加工后的稀土产品。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美国计划通过高薪吸引全球稀土行业人才,同时与其他国家合作建设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然而,这一策略面临多重挑战。
稀土加工技术并非“挖墙脚”就能轻松获取。
从矿山开发到高精尖产品制造,稀土需要经历数十道复杂工序,对技术和环保要求极高。
中国通过长期积累,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而美国想要追赶并非易事。
与此同时,中国近期出台的稀土管制政策进一步加大了美国“挖墙脚”的难度。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最新规定,中国不仅限制稀土资源出口,还禁止向境外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这种“掐技术而非掐资源”的策略,直接堵住了美国通过技术获取弥补短板的路径。
从目前来看,美国的稀土采购计划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
五角大楼的10亿美元预算虽然看似庞大,但如果分摊到全产业链建设,仅够覆盖初期储备需求。
相比之下,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累计投入已达数十年之久,技术优势和产业链完善程度远超美国。
而美国曾经的Mountain Pass矿也为其稀土发展提供了一个教训。
尽管该矿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但由于环保成本过高,最终被迫关闭。
即便如今重新运营,其加工环节仍需依赖中国技术。
这表明,仅靠资源储量无法解决问题,技术才是稀土竞争的核心。
全球稀土竞争的未来走向将更加复杂。
中美之间的博弈不仅是资源的争夺,更是技术和时间的较量。
中国通过稀土管制政策守住了技术优势,同时为合规的国际合作留有余地,展现了极强的战略灵活性。
而美国试图通过“抄近路”快速追赶,但技术、资源和基础设施的短板使其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竞争力。
未来,稀土领域的竞争可能进一步加剧。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维护技术优势的同时扩大国际合作,将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对于美国来说,想要真正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投入,更是技术创新和长期积累。
稀土的争夺不仅是一场资源战,更是一场技术和战略的博弈。美国的“全球买稀土”计划能否突破困局,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