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中国商务部:稀土管控事关中国安全,不会因美国而放松

中国商务部:稀土管控事关中国安全,不会因美国而放松

当美国MP Materials公司高调宣布5亿美元本土稀土加工厂扩建计划时,其CEO的一句坦言道破了全球产业的现实困境:“未来十年,我们仍需依赖中国的分离技术。”这句表态背后,是全球战略资源格局中最核心的角力——中国手握全球80%以上的中重稀土资源,却在过去二十年走过“以资源换技术”的弯路。

如今,从开采总量严控到核心技术封锁,中国正以系统性政策重构稀土产业逻辑,这场无声的保卫战,不仅关乎国家资源安全,更牵动着新能源、芯片、高端制造等未来产业的命脉走向。

资源代际公平与无序开发的博弈,是政策收紧的根本动因。回溯上世纪90年代,江西赣州的稀土矿区流传着“一吨稀土换一辆自行车”的苦涩说法——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国内企业陷入无序开采的恶性竞争,中重稀土开采成本被压至每吨不足万元,而当时国际市场售价已飙升至15万美元。

这种“贱卖式开发”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更留下触目惊心的生态创伤:每开采1吨稀土,需剥离300平方米地表植被,产生2000吨含有重金属的尾矿渣,曾经的绿水青山沦为“生态伤疤”。

如今,政策导向彻底转向“代际公平”的长远考量。2024年中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较2020年下降18%,其中中重稀土开采配额更是锐减23%。这组“减法”数据的背后,是对子孙后代发展权益的坚定守护。

正如商务部部长李成钢所言:“稀土不是可以随意消耗的普通商品,而是不可再生的战略遗产,绝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耗尽。”从无序开发到科学管控,中国正在用政策红线重塑资源利用的底层逻辑。

技术自主突破与下游依赖的博弈,正在改写全球产业话语权。长期以来,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全球90%以上的中重稀土分离产能集中在中国,手握2000多项相关核心专利,而美国、日本的分离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实现工业化应用。

但产业优势的另一面,是下游应用技术的长期“卡脖子”:2020年以前,中国生产的稀土永磁材料中,70%需以原材料形态出口至欧美日企业,经其加工成高端电机、芯片元器件后,再以十倍甚至更高价格进口回国。

这种“低端锁定”的产业困局,倒逼政策向技术管控加速倾斜。2025年10月,商务部正式将稀土磁材制造、永磁电机设计、稀土功能材料提纯等核心技术纳入出口管制清单,明确未经许可,不得通过贸易、投资、技术交流等任何形式转移。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短短三个月内,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280kW高密度永磁电机实现量产,直接打破特斯拉、丰田的技术垄断,推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成本下降15%;稀土陶瓷电容器技术突破,让国产5G基站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92%。从“卖原料”到“控技术”,中国正在掌握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话语权。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地缘政治博弈,让稀土成为大国角力的关键筹码。为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美国牵头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组建“关键矿产安全伙伴关系”,高调宣称计划2030年实现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

但资源禀赋的现实差距,让这一计划举步维艰——澳大利亚稀土矿中重稀土含量不足0.5%,美国芒廷帕斯矿更是几乎不含中重稀土;而制造一枚导弹制导系统需200克含镝的钕铁硼磁材,制造一台3MW风力发电机需1.5吨高性能稀土磁材,这些核心需求几乎离不开中国的中重稀土供给。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美国进口的稀土中,仍有68%来自中国,所谓“去中国化”不过是地缘政治操弄下的空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稀土管控并非“闭门谢客”,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的审批制度,优先保障与中国签订绿色能源合作协议的国家,为全球新能源转型保留合作空间。这种“精准供给”的策略,既守住了资源主权底线,又展现了大国担当。

从“贱卖资源”到“掌控技术”,中国稀土产业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国家发展权的重新定义。当全球都在争夺新能源时代的战略主动权时,稀土早已不是可以随意交易的大宗商品,而是衡量国家产业链韧性与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标尺。

未来,随着氢能源、量子计算、空天科技等领域对稀土需求的激增,这场围绕资源、技术与规则的博弈将更趋激烈。中国的选择清晰而坚定:以战略定力守护资源安全,以技术创新掌握产业命脉,在全球资源治理的新格局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规则与未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MhvWvMQKw2OmkApAnq-csj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