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汽车的广泛普及,辅助驾驶系统已然成为新车的标准配置。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为快速普及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划定了统一的安全基线。这项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新国标确立安全底线,技术指标全面升级
此项新国标明确要求所有L2级辅助驾驶必须配备驾驶员监控系统,采用手部和视线的双重检测机制。根据规定,一旦驾驶员的手离开方向盘,或者视线脱离道路超过5秒,系统将立即发出警报;若持续违规达15秒,系统将强制退出辅助驾驶功能。这一技术要求的提出,为驾驶员安全操作设立了明确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对系统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解读,该标准结合中国道路实际状况,特别新增了施工区、道路交叉口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试验场景,要求车载摄像头具备更强的图像捕捉和处理能力。这些规定直指当前辅助驾驶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技术痛点,将推动车载摄像头在数量与质量上实现双重提升。
市场需求持续爆发,产业链迎来新发展机遇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车载摄像头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高达775.99万辆,渗透率升至62.58%,较上年提升6.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智能驾驶功能正从高端配置向主流市场快速渗透。
从供应链层面看,头部企业已率先感受到市场热度。舜宇光学公布的2025年1-8月数据显示,其车载镜头出货量达到8620万颗,同比增长22%。公司官方表示,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客户端需求的显著提升。而据潮电智库分析,仅比亚迪一家企业在2025年的车载摄像头需求量就可能突破6000万颗,这将对整个光学产业链形成强劲的拉动效应。
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已从2020年的4263万颗增长至2024年的8542万颗,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9%。预计2025年将突破1亿颗大关,车载摄像头市场正迈向亿级规模的新纪元。
产业格局加速重构,中国企业崭露头角
在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市场竞争格局中,中国厂商正凭借快速响应能力和生态协同优势加速崛起。以欧菲光为例,这家全球光学光电领军企业自2015年进军智能汽车领域以来,已取得20余家国内汽车厂商的供货商资质。其前视、周视、后视、环视等多款车载摄像头产品均已实现量产,成为问界、理想、小鹏等整车厂商的主要供应商。
除欧菲光外,丘钛科技、豪恩汽电、德赛西威等企业也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业内人士分析,新国标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行业门槛,加速产业整合,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头部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安全与创新并重,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指出:"当前车载感知系统在复杂场景下仍存在一定局限。新国标通过设定强制安全要求,推动系统从'可用'阶段向'好用'阶段转变。"这一观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进一步表示:"新国标堪称智能驾驶从'速度导向'转变为'安全导向'的关键分水岭。车载摄像头作为视觉核心部件,必将迎来数量与价格的双重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管部门引导下,北汽、广汽、上汽等11家主流车企已联合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宣传,清晰告知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这一行业自律举措,与强制性国家标准形成有效互补,共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写在最后
新国标的制定和实施,不仅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设立了明确的安全底线,也为车载摄像头等相关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和成本的不断优化,智能驾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日常生活,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更安全、更智能、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制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分享行业发展动态,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