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雨中生存指南:下雨天鸟儿在做什么?

来源人民日报,科普中国2025年11月1日

下雨时,人类会躲进屋内,或将活动移至室内。然而,天空中的鸟儿又该如何应对?它们是否也需要躲雨?为什么总有些鸟似乎毫不在意地在雨中站立?它们没有手机可玩,躲雨时又在做什么?

预判天气的鸟类智慧

鸟类虽无天气预报,却能通过感受空气湿度和气压变化,预判天气状况。民间早有“燕子低飞要下雨”的谚语,英文中亦有类似说法。与人类一样,多数鸟类也不喜欢雨天出门。

鸟类羽毛一旦被打湿,不仅影响飞行,还会消耗更多能量维持体温。因此,它们通常会寻找干燥处躲避,这也是雨天少见鸟儿飞翔的原因。

天生的防护装备

若未及时找到躲避处,鸟类也有一套天然防护机制。它们最外层的羽毛上有无数细密羽小枝和羽小钩,这些结构相互钩连,形成如拉链般的疏水层。少量雨水会顺羽毛滑落,不会浸入保暖层。

为进一步增强防水性,许多鸟类还配备“尾脂腺”——位于尾部附近的脂肪腺体,分泌脂类物质,相当于“防水油”。鸟类理毛时会将这些油脂涂抹全身。此外,部分鸟类拥有“粉䎃”,这种粉末状结构也有助于保持羽毛蓬松防水。

不同鸟类的应对策略

不同鸟类的防水能力各异。麻雀、燕子等常见鸟类若遇小雨,可依靠羽毛防水性短暂支撑,或短距离飞行至遮蔽处。而水鸟如鸭子、鸳鸯等,因羽毛疏水性更佳,尾脂腺更发达,往往不介意雨中活动。鹭类则凭借发达的粉䎃,拥有独特的“防水粉”保护。

因此,那些在雨中看似“发呆”的鸟并非愚笨,而是拥有足够的防水能力,不在乎下雨。

避雨时的生活

避雨时,鸟类会做些什么?与人类不同,野生动物没有浪费能量的奢侈。对小鸟而言,避雨时主要是安静休息、整理羽毛,为后续生存挑战保存体力。像麻雀这类鸟类,还可能聚集一起相互取暖。

若未能找到合适躲避处,鸟类只能在雨中硬扛,这对非水鸟而言十分艰难,会消耗宝贵热量并耽误觅食。

如何正确帮助雨中鸟类?

多数鸟类并不需要人类帮助,不惊扰就是最好的支持。若在野外见到淋雨的鸟,请勿轻易靠近,以免惊吓它们被迫飞行。

但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中,部分鸟类可能受伤。若发现受伤小鸟,可将其移至安全处并保温,同时联系野生动物救助机构或拨打12345寻求专业帮助。

历经漫长进化,鸟类已发展出各自应对雨天的策略。我们无需过度担忧,只在最必要时伸出援手即可。

(报道内容综合自鸟类学研究资料及野生动物保护指南)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mmLEZ4sp85rTY30v4KaYAM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