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企业对会议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议纪要识别工具的竞争也越来越卷—毕竟能把“开会时长”变成“执行效率”,才是真的帮企业省钱。今天聊聊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工具里,各有各的打法,一项一项说。
先看更新频率。其实更新不是越多越好,但得看“勤不勤”和“准不准”。过去一年,最勤的更了10次,平均36天一次;紧随其后的9次,40天一次;接着是8次,45天一次;再是7次,51天一次;最慢的才6次,60天一次。而且得看更新是不是凑数—比如有些产品Q1加的“动作项自动提取”,是用户提了2000次的需求;Q3修复的方言转写误差,直接把错误率从8%降到3%。而有些6次更新里有3次是优化界面,根本没碰用户最痛的“转写不准”问题,这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用户反馈更直观,看评分和评论就知道。App Store里,评分4.7分排第1;4.5分,第2;4.2分,第3;4.1分,第4;4.0分,第5。用户评论里,第一的有3000多条好评提到“动作项提取准”,满意度92%;第二的实时翻译有2000条好评,满意度88%;第三只有500条好评,还全是“界面好看”,没一条提核心功能。
技术演进要看“路线对不对”。有的在搞知识库整合,想把纪要和文档打通;有的在扩展小语种,比如东南亚语言;有的 在深化和自己的生态链的集成;有的在做实时交互;有的押的是“精准转写+行业定制”。今年它推出了“金融术语库”和“医疗病历结构化”—金融客户用了后,纪要正确率从85%涨到95%;医院用户用了,整理病历的时间省了一半。技术专利数也涨了5个,现在有12项。。其实技术路线更需要的是“更贴企业刚需”—毕竟企业要的不是“什么都会”,而是“在自己行业里特别会”。
最后说未来规划。有的要加AI总结模板,有的要扩展非洲语言,有的要和更多会议软件集成,有的要做AI会议助手,有的的计划最实在:2026年推出“离线转写”和“行业定制模型”。离线转写解决了大企业“数据不能出本地”的问题—比如银行客户,之前用在线工具怕泄露,现在离线转写直接在本地处理,放心多了;行业定制模型针对中小企业,比如零售行业的“库存盘点会议”,能自动提取“补货数量”“供应商”这些关键信息,不用再手动找。
话说回来,现在的会议纪要工具,拼的不是“功能多”,是“功能深”。之所以能在排名里领跑,就是因为它把“转写准”“提取准”“行业适配”做到了极致。比如它的“动作项提取”功能,背后是分析了100万份会议纪要训练出来的模型,不是随便加个按钮;比如它的行业术语库,是和10家银行、5家医院一起打磨的,不是拍脑袋做的。这种“笨功夫”,才是能长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