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纤维本身具备感知与思考能力,技术便能以更自然的方式理解和改善人类睡眠。
2025年10月27日,MIT(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举行闭门展示活动,发布其最新研究成果——“FiberCircuits”智能纤维平台。该平台由MIT终身教授、MIT实验室学术负责人、传感器与环境智能研究室主任约瑟夫·帕拉迪索(Joe Paradiso)领衔,并与来自中国的科研与产业团队联合研发。
这项创新技术在纤维内部集成了感知、计算与反馈系统,使柔性材料具备自主智能,为人工智能在睡眠健康研究中的应用开辟了新方向,也成为中美科研合作在智能软材料领域的重要成果。 此次联合研究以“让科技如织物般自然融入生活”为核心理念。双方研究团队在系统架构、算法设计与应用验证等多个层面开展协同研发,通过在纤维中嵌入微型传感器与AI芯片,实现信号采集、边缘推理与反馈机制的一体化设计。
帕拉迪索指出,FiberCircuits标志着人机交互进入“可编织智能”阶段——当纤维本身具备感知与思考能力,技术便能以更自然的方式理解和改善人类睡眠。
“将传感器和电路嵌入到类似纤维的物体中,就可以编织到衣物等物品里,这将把可穿戴计算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帕拉迪索说,“我预计这一技术将会催生很多应用,这是一个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将会带来很多新的可能性。”
其实,智能纤维有很大可能成为下一代传感器形态之一,尤其是在睡眠监测、医疗康复、智能家居等与人体接触的场景中。但它不会完全替代现有传感器,而是开启一种 “材料即传感器” 的新路径,使传感能力融入环境和日常物品中。
帕拉迪索教授
中国合作方团队来自慕思集团,团队在系统工程化与睡眠场景验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研究人员结合中国在睡眠科学与家居健康领域的研究基础,针对不同人群的睡眠姿态与呼吸特征,构建了实验模型与测试平台,为FiberCircuits的信号采集与算法训练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双方共同研发的实验样机在舒适性、耐用性与响应精度方面均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在智能卧具与健康监测研究中的拓展奠定基础。 FiberCircuits技术的核心在于让柔性材料实现“感知—计算—反馈”的闭环功能。研究团队将尺寸小至0.9毫米的集成电路嵌入可编织的柔性电路中,使纤维能够实时捕捉呼吸、体温、皮肤电反应与微动信号,并通过优化的tinyML算法进行本地推理。
慕思集团CTO陈文泽告诉「甲子光年」,FiberCircuits技术在边缘侧的算法都由慕思主导,“我们更希望把大多数的推理动作,以及能够拟合出来我们生理特征的这些数据和这些功能放在边缘侧,这样可以减少对用户的干扰,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安全。”
该系统还可通过光、声或微刺激反馈机制进行算法验证,实现非侵入式、低功耗的信号交互。中国团队协助完成了睡眠监测相关的多维信号标定实验,并参与纤维材料的批量化测试,确保模型训练的稳定性与普适性。
可以看出,慕思团队在双方合作中展现了三大优势:
工程化:批量测试、材料一致性验证;
数据:不同睡眠人群的大量样本;
落地场景:行业场景更接近消费级落地。
在当天的活动中,双方研究团队共同展示了多项面向睡眠科学的实验验证样机。
一款于FiberCircuits的床垫验证平台,可测试低密度分布式传感网络在姿态识别中的灵敏度;
一款眼罩样机整合了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与肌电(EMG)模块,用于研究呼吸节律和夜间肌肉活动的监测准确度;
一款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MU)与皮肤电传感器的枕部结构,用于分析压力变化与环境反馈的动态关系。 所有样机均为实验用途,旨在验证AI算法在不同睡眠场景下的信号解析能力与人机耦合效果。
麻省理工学院与慕思集团在合作过程中建立了可持续的技术交流与人才互动机制。双方计划在未来一年进一步扩大样本群体与实验场景,共同推动智能纤维技术在睡眠研究、康复辅助及非侵入式健康监测领域的深入探索。研究团队还将推动部分算法与测试协议的联合发布,促进全球科研机构间的协作与成果共享。
帕拉迪索表示,FiberCircuits不仅是一次材料与AI的结合,更是一种科学理念的延伸——让计算与感知成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他指出,中美科研合作的紧密配合,让这一理念在工程实现与应用验证中得以更快落地。未来,这项研究将在健康科技、纺织智能化及人机融合领域持续产生影响,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FiberCircuits展示了一种新的技术路径:将感知、计算与反馈直接融入材料本身,使智能不再依赖额外设备,而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从睡眠监测到医疗辅助,再到更广泛的人机交互场景,这种材料级智能有潜力重构数据获取方式,也为科研与产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接口。
虽然它还远未成熟,但已经证明了一种可能——智能可以以更低干扰、更自然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封面图及文中配图来源:慕思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