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韦德戴上VR设备,镜头从他破旧的货车车厢瞬间切换至一个光怪陆离的数字宇宙。他化身虚拟角色“帕西法尔”,尽情飞翔,他穿过云层,精准落入一场疯狂的嘉年华:跑车与改装战车并驾齐驱,恐龙和哥斯拉在赛道边嘶吼。
这是电影《头号玩家》的开场场景。在《5000天后的世界》中,作者凯文·凯利提出,这样的场景可能不仅是科幻想象,而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凯文·凯利是《连线》(Wired)杂志的创始主编,他曾成功预言了云计算、物联网的到来,并敏锐提出“注意力就是货币”的洞察,作为技术乐观主义者的凯利描绘了一个由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等技术共同构建的未来图景——据他预测,这一切可能在未来5000天内开始慢慢显现。
当万物皆可数字分身
凯利在书中提出,我们正在走向“镜像世界”——他预言这将成为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之后的第三大数字平台。
凯利写道:“我们将在5000天后迎来崭新的巨大平台,世间万物均可以与AI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化将完美融合。”
按照他的描述,镜像世界的核心是增强现实,未来某天,我们戴上智能设备后,可能将看到超越眼前现实的数字信息——比如古迹显示历史原貌,设备展示内部结构等。
在《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提出:智人之所以能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核心在于独特的、大规模且灵活协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我们能共同相信一些“虚构的故事”——无论是国家、货币还是法律。正是凭借这种能力,人们得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协同工作,建起金字塔、开通丝绸之路......
这种协作始终受制于物理空间、时间和语言的壁垒。凯文·凯利在书中预言,下一代平台“镜像世界”可能打破这些壁垒,他在书中写道: “在镜像世界中,数百万人可以在同一时间一起工作,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们可以通过AR眼镜和即时翻译软件,无缝协同完成同一项工作。”
在凯利看来,一个典型的场景是:一位德国的汽车工程师、一位中国的软件架构师和一位巴西的设计师,他们分散在全球各地,却同时戴上轻便的AR眼镜。他们眼前出现的是同一辆汽车的全息模型,可以用虚拟工具直接对模型进行拆解、标注,每一个动作和想法都实时呈现在其他成员的视野中,语言障碍由AI同声传译化解。
如果说《人类简史》告诉我们,人类因能构建“想象的共同体”而伟大;那么凯文·凯利则预测,在镜像世界中,我们可能构建“感知的共同体”。他认为,这可能是镜像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之一:不是创造新的能力,而是将定义人类的能力——大规模协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如果AI回答了所有,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头号玩家》中,主角依靠自己的游戏技巧和知识储备最终通关。但在凯利描绘的未来中,你的队友可能不只是人类。
凯利在书中也探讨了AI发展的影响,在他看来,我们可能高估了AI的短期能力,却低估了其长期影响。他写道: “20年后再回看今天,我们会觉得现在的AI'根本称不上是AI',AI将像水电一样,成为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
但凯利同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将无所事事。他在书中说:“可以马上得到答案的问题就扔给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在面对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时,可以不断思考,不断提问。”
按照他的观点,当AI接管了重复性工作,人类的独特价值将转向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凯利认为,在未来,最稀缺的将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运用知识提出新问题的智慧。
基于这一预测,凯利指出教育需要重塑,工作将被重新定义,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都将面临重构。
下一个"苹果"会从哪里诞生?
在凯利对未来的展望中,他提出未来科技的主导力量将发生地理转移。
凯利表示:“我们将迎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的亚洲世纪。”并在书中写道: “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一定会开发出下一个iPhone,开发出从欧美到发展中国家,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产品,它可能是智能眼镜,也可能是电动汽车,也可能是我们尚未想象到的全新品类。”凯利认为,创新的中心正在东移。在他看来,这不仅源于亚洲在人口上的优势,也有赖于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契约。
凯利还描绘了更宏大的产业变革图景:食品与农业将被生物科技重塑,精密农业让每株作物都得到个性化照料;交通将在2040年后进入自动驾驶主流时代;能源将全面电气化。而这些变革将在亚洲这片具活力与规模的土地上汇聚、碰撞。
在书籍的论述中,凯利强调技术终将演进,平台不断更替,但人性的光辉始终在于我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和与他人建立连接的能力。
5000天后的世界会怎样?在凯利看来,它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反乌托邦,正如他在书的尾声部分提出: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均匀。
《此时正好读书》是兴证全球基金推出的读书栏目,推荐当下值得阅读的好书。
文: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