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第二十四周:高配与低配

当你观察一只飞虫飞来飞去时,你会发现:它一会儿在这个位置,然后好像消失了,一会儿又出现在另外一个位置——你看不到这只飞虫飞翔的清晰轨迹,它呈现出一种非连续状态的轨迹。这个问题不在飞虫,而在于你眼睛本身的特性。作一个对比:在一只以飞虫为食的鸟的眼睛里,它可以在任何一个瞬间清晰地知道飞虫的位置。

人的眼睛和鸟的眼睛的差别在于:鸟类所抓取的帧数远高于人。人的眼睛一秒钟能够抓取24帧,所以24张照片在一秒钟里在我们眼前先后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影像,而不是一张一张的照片——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如果这个帧数降到12帧,我们看到的影像就是卡顿的。假如让一只鸟看电影的话,它看到的影像就如同我们看到早期黑白片的状态,因为鸟类一秒钟捕捉的图像是48帧,甚至是72帧。

同样一个客观的对象,在不同认知主体里呈现的是不一样的状态。为了维持生存,物种必须获取资源:资源特性决定了物种的感知方式。假如鸟向人借一双眼的话,对鸟来说,人眼就变成了一种严重低配的眼睛——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没有绝对的高配和低配了。我们判断一种感知能力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达尔文的标准: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环境的。

一种认知能力的优劣,取决于它特定的场景。人眼对于鸟来说是低配,因为人所处的场景与鸟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认知能力,表面上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但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故事——在观察一个事实的时候,要有一种将事实还原为故事的能力。

这个故事里包含着极其生动、细致、精微的场景。一种认知能力要形成优势,就必须与这个极其特定的场景形成一种精密的适配关系。人眼对于鸟眼之所以是低配,因为跟鸟的场景没有形成精密的适配:表面上人好像能看见飞虫,但由于不是以飞虫为食,所以相对于鸟眼来说,人眼是很粗糙的。去场景化的认知,或者跟场景没有精妙适配的认知,都是没有竞争力的低配认知。

哲学家波拉尼把知识分为两种:可编码的知识和不可编码的知识。可编码的知识就是可以写成明确流程,能够直接传授的知识,比如你从事一项运动,教练第一节课跟你讲的那些东西差不多都是可编码知识;但是,这些可编码知识顶多是一个必要条件,它不能够形成你的竞争力。要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大量场景当中去意会那些别人没法传授给你的,你懂得了也不能够传授给别人的——不可编码知识。

概略性的可编码知识,跟高度场景化的不可编码知识之间的差别,就像你刚开始练毛笔字获得关于写毛笔字的知识,和你师从名师写了30年毛笔字之后对书法的认知,这两者间的差别。当我们不具备“场景化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形成某种知识幻觉和来自低认知状态的傲慢与偏见——只有你的水平越接近顶尖高手,你才会越觉得顶尖高手高不可攀。

我们现在能更容易地理解“非场景化知识”和“场景化知识”的差别,这中间有一个关键词:数据量。所谓“场景”,其实就是“数据”;所谓场景中的优化,就是通过大量数据不断试错,形成了某种稳定态的模式——这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熟能生巧,从数据主义角度看,就是:不断地扩大数据量,数据量越大,最终形成的模式就越精微;数据量越小,模式就越粗糙,甚至没办法形成模式。

有竞争力的认知,就是高度场景化的认知,而高度场景化的认知取决于数据量,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一种涌现式的模式识别能力。可以说,进化论,更准确地说叫演化论,就是一种数据主义的理论。演化,就是无数的物种在特定的场景当中试错,大量被淘汰,逐渐形成的某种优化模式。

这跟从大数据中涌现出一种模式本质上是一回事。认知的迭代、进化,就是特定场景下的数据积累,以及从积累起来的大数据上涌现出的一种优化模式,是低配认知向高配认知演进的历程。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922G18FYA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