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score是何方神圣?
2017年6月2日,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发布了2016年度期刊引用分数榜 CiteScore ,其为基于爱思唯尔旗下数据库 Scopus 统计得到的学术出版物评分,计算方式为: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且不剔除任何类型的文章。
Scopus数据库涵盖了世界上最广泛的科技和医学文献的文摘、参考文献及索引,因此被各界人士认为是影响因子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这个给期刊排行带来“地震”的新生评价方法,与统治科研评价体系数十年的影响因子有何不同?
CiteScore有何不同?
1
样本量更大
CiteScore 在样本量上的优势,本质上是 Scopus 数据库的优势——截至2017年6月,Scopus 共收录学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集、行业刊物等各类学术出版物共22618种,约为 Web of Science (12000多种)的两倍。如果不考虑谷歌学术,Scopus 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学术文献数据库。
尤为重要的是,相比SCI数据库中的几十种中文期刊,CiteScore自诞生之日就收录了600种中文期刊。有学者表示,这对中文期刊会是一件好事。以往很多优秀的中文期刊由于不在SCI检索范围内,在高校职称评定时不被认可,因此稿源越来越少。如果将来国内认可CiteScore,那么对于被收录在Scopus数据库中的这些优秀的中文期刊又是一次极好的机会。
同时,样本量扩大也是一柄双刃剑,Scopus 收录的期刊中,约半数都没有影响因子,这使得许多科学家担忧 Scopus 数据库是否“注水”过多。但据爱思唯尔方面统计,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期刊中也有被 SCI 遗漏的明珠,有超过300种无影响因子期刊进入了 CiteScore 学科排名前10%。
2
计算方式不同
CiteScore和影响因子计算方法的差别在于两点:所考察论文的年限范围和文章类型不同。
影响因子计算方法:
期刊连续2年论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
CiteScore 计算方法:
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且不剔除任何类型的文章。
但在文章类型方面,影响因子计算时的可引用内容只有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剔除了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计入分母,但其引用数仍被计入分子。而CiteScore将所有文献内容都视作可能被引用的内容,包括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这些内容的引用很少,因此会拉低期刊的得分。
3
实时更新
和影响因子一样,CiteScore 每年只发布一次,例如2016年的分值,须等到2016年产生的引用统计完毕,在2017年发布。
如果某一期刊在当年的被引量很亮眼,研究人员是否可以及时观测到?
这就要提到一个 CiteScore 每月更新的指标——CiteScore Tracker。该指标与 CiteScore 本身的计算方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CiteScore Tracker 统计的是当时的引用数据,每月更新,也逐月上升。一年结束之后,成为这一年的 CiteScore。
以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为例
4
有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
把不同领域的文章混在一起谈影响因子,是没有意义的。
CiteScore也是只有比较同一领域的期刊才有意义,对选择发表论文才具有专业引导作用。所以在查询网站中还有CiteScore rank,这就能够看出期刊在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
5
免费开放
与影响因子只对购买者开放不同,CiteScore对任何在线用户免费开放。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官方网站:https://www.scopus.com/sources来查看期刊CiteScore,也可以分析期刊的引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