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悦游:众妙之门,探寻艺术的跨界未来

国庆结束,旅行还可以继续。博物馆与艺术馆之旅,赋予我们一次次深度探索的契机。

2018年9月28日至2019年1月3日,上海当代艺术馆于13周年馆庆之际,推出全新展览“众妙之门”。展览展出20位中外艺术家的24件/组作品,涵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传统艺术、宗教体验等多重话题。

“众妙之门”为当代艺术注入多元学科的能量,开启了上海当代艺术馆“跨界+”理念下的新纪元。

叩问生命与存在

展览英文标题Mind Temple中的Temple有庙宇、殿堂之意。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兼本次展览策展人孙文倩认为,艺术馆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殿堂。本次展览通过艺术作品打造了一座当代殿堂,将宗教体验延伸为对于真理和灵性的哲学思考,驱使观众在展览中提出各自对于生命的发问。

“众妙之门”的一楼展厅参照拉丁十字形教堂大厅的结构而建,其中,韩国艺术家李二男(Lee Leenam)的作品《重生光》以标志性的个人风格再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中米开朗琪罗的名作《圣母怜子》,完成对古典雕塑与宗教故事的当代解构;嘉阳乐住将当代绘画与传统唐卡结合,并以泥土制成的人像和“擦擦”,表达生死无常、万物同体的内涵;藏族艺术家嘎德作品《红太阳》以佛珠在黑色牦牛绒布和白色羊绒布上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与形状,呈现了一个以二维码、血脉、心脏、武器,乃至日月星辰组成的物质世界。通过在同一空间中陈列展示,东西方宗教得以在当代艺术的框架下进行对话。

在宏大的宗教之外,更多艺术家以自身的经验和体悟表达对生命的思考。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在作品《归来》中,用生死之间徘徊往复的女性形象,象征生命是一段没有尽头的旅程;李磊用三千个木制骷髅雕塑,想象死亡背后蕴藏的无尽宇宙;严培明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绘画再现记忆中母亲的形象,不仅表达无尽的思念,也完成与灵魂的对话;井士剑以“碳化”这个过程带来的炙热、焦虑、裂变、新生,表达个体的生存状态。

焦虑中寻找方向

在过去13年中,上海当代艺术馆曾经推出过艺术展、建筑展、设计展,以及与不同知名品牌合作的展览,而“众妙之门”则第一次包罗万象地同时呈现了诸多跨学科的艺术创作。

老子《道德经》中写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今,人工智能、基因技术、信息科技不断改写社会运转的规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览尝试将当下高新技术所发展的“妙”聚合在当代艺术馆的“门”之下。

三年前刚刚开始策划这个展览时,孙文倩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新兴科技时,内心感到焦虑,“不是为我们焦虑,而是为下一代焦虑。我们都充满对未来的无知,所以才需要去探索。”

让她佩服的是,许多艺术家愿意走出舒适圈,尝试跨界创作。“这次展览中,很多人第一次跨越自己的身份,与其他媒介沟通。这种对自我的突破,我觉得就是未来引领时代的精神。”

其中,以“乱书”闻名的当代书法家王冬龄首次尝试跨界人工智能,与AI技术团队联合打造展览同名装置作品。装置由机械臂-笔-摄像头-屏幕四部分组成,屏幕不断播放王冬龄手书“众妙之门”四个字的视频,同时机器人也通过不断学习,力图掌握这四个字的书写能力。王冬龄表示,与AI合作,是希望了解它在书法上能达到的高度,而他得出的结论是,AI反而证明了书法的不可取代和多元性,所以未来的重点是如何将AI看作工具,和谐相处。

展厅二楼则被398台悟空人形机器人“占领”,这一取名为《心·窗》的作品尝试通过人工显示器与人眼的对视,解构“人工”与“智能”的对立。AI不仅出现在作品中,更全面融入展览策划,展览同期推出机器人导览员,为观众带来切实与科学相伴的观展体验。

同时,生物科学技术助力艺术家探索生存的终极话题。展览中多件作品通过影像、新媒体互动装置等当代艺术手段讨论DNA生物工程、细胞繁殖、宇宙运作等话题,以技术手段质问当下人类对于“永生”的追求。

对于艺术与科学不断的跨界尝试,孙文倩认为,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答案的探索,但她相信,艺术可以将科技指引到正确的轨道。“如果科技发展偏航,将会是很大的灾难。我相信艺术会开拓科学的视野,为科学家带去另一个层次的思考,进而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13B0Y7ZU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