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艺术是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海啸的最后防线吗?

自从2015年图像识别软件DeepDream被推出后,使用AI技术创作的图像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广为传播。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可能波及到各行各业的势头,引发了铺天盖地的关于AI的深度思考与讨论。

艺术通常被认为最不可能被AI替代的门类。然而去年纽约佳士得第一次推出AI创作的艺术品并且将其成功拍卖的事件,还是引起了艺术界的一阵恐慌。

《难自禁》孙原&彭禹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

中国AI技术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与国际水平并驾齐驱。国内也不乏相关专家对AI与艺术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和实验。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高峰与AI助手“道子”利用两天的时间,创作了一幅尺寸与《清明上河图》相近的长卷画幅。北京格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志伟相信AI不是工具,而是伙伴。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牟伦田讲述了目前AI创作艺术作品的进展及AI如何辅助艺术家创作。将研发的机器人多方面结合了各项艺术元素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燕安表示无需因担忧而抵制AI。

拉奎尔·科根 《反思2号》 2006

在艺术领域,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著名策展人黄笃与黑天鹅科技公司共同策划了科技感十足的展览“爱中爱LOVE IN LOVE”。

那么AI目前创作艺术作品的进展如何?科学家运用AI创作艺术作品的原理是什么?AI如何辅助艺术家创作?究竟AI在未来是否将替代艺术家?

面对这些疑惑,ART POWER 100 采访了四位AI专家与策展人黄笃,他们将分别从科学与艺术的角度分析AI与艺术的关系和在未来的可能性。

彼得·科格勒 维度计算机生成影像装置 2018

王志伟

北京格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CEO

AI不是工具,而是伙伴。

ART POWER 100:您认为如毕加索、塞尚、莫奈、杜尚、马蒂斯、波洛克、安迪·沃霍等这些艺术风格与流派开拓者,AI可以学习和模仿其画面风格,那么AI是否能够通过学习从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

王志伟:如果仅从艺术风格角度说,AI是可以做到创造新的艺术风格的。因为对于AI来说,所谓“艺术风格”,其实就是艺术家的表现力的“特征值”,只要是可以数值化的,就可以进行数值计算进而迭代出新的表征。

ART POWER 100:您认为艺术家创作作品最核心的是其灵魂,那么科学界对于灵魂是持以什么态度,如果AI一旦实现认知,是否就具备灵魂了呢?

王志伟: 科学界对于“灵魂”的说法不一。从信息哲学角度讲,灵魂是一种有序的意识(信息)流;从宇宙时空角度讲,灵魂是一种暗能量流。即便AI具有了思维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也仅仅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层面的,是跃迁不到意识层面的,也就更谈不上灵魂层面了。至少在未来的20年内,AI是具备不了灵魂的。

AI创作型歌手Yona 由伊朗作曲家Ash Koosha创造

ART POWER 100:您认为未来的艺术是人机共生的艺术,请问可以举例谈谈如何具体实现吗?

王志伟:人的直觉和逻辑思维是超越不了自己的思维疆界的。AI(认知智能机器人)的认知思维疆界相对于人来说,一定是更深更广。两者结合,就相当于人类的大脑思维疆界被扩展了。比如说音乐作曲、绘画、雕塑、新媒体、设计等,结合了智能机器的辅助创意,艺术家的想象力就被大大地扩容了。AI不是工具,而是伙伴。举个例子:你让智能机器先自己就某个主题情境自动生成片段乐谱(原创),在这个基础之上,音乐人再进行二度创作。

高峰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

艺术界与科技界之间的界限正在慢慢消失,未来将会是一个互融互通的无界整体。

ART POWER 100:您与您所创造的人工智能系统——AI助手“道子”共同创作了一幅尺寸与《清明上河图》相近的长卷画作,却只用了两天的时间。您能讲讲其中的原理吗?

高峰:这幅道子AI系统与我共同创作的《五道口长卷》主要是由道子负责风格化和配色、我负责取材与构图。也是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向中国传统文化名作《清明上河图》致敬的一幅作品。

道子迭代进化的速度很快,它善于将定性的艺术风格进行定量化,这一点上我觉得它甚至比人类还有一些优势。关于将绘画相关信息定量化这一部分,“道子”是通过机器学习方法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完成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

ART POWER 100:在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无疑是当今社会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也不乏其与艺术的关系讨论。您认为AI与艺术的关系在未来将会前者渐渐替代后者吗?

高峰:我觉得目前科幻电影里想象的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是有距离的,目前来看AI技术还只是作为一种智能工具来辅助人类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

"道子“绘制的中国水墨画

ART POWER 100: 您对未来的艺术+AI是怎样的期待?

高峰:艺术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科技蕴含了严谨的逻辑性和执行力,两者如果能够跨界融合,一定会产生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或作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与艺术家交流碰撞出新的想法和产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有趣。AI技术在影响着艺术界,而新媒体艺术也在影响着科技界,艺术界与科技界之间的界限正在慢慢消失,未来将会是一个互融互通的无界整体。

牟伦田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

AI具备让人人成为艺术家的潜力,但真正的艺术洞察力仍然来源于人类的经验积累和悟性。

ART POWER 100:您通过用相机的发明没有代替艺术家,电影也没有取代舞台表演艺术家的例子来回答AI是否会取代艺术家,是因为AI技术目前是处在弱人工智能的基础之上吗?

牟伦田:从历史规律来看,新技术的出现总会给传统的艺术带来冲击。相机的发明对写实派画家造成较大冲击,尤其直接导致了很多肖像画画家的失业。也有人质疑摄影作为对现实的机械的映射是否应该被接纳为艺术。最终的发展结果是绘画没有被摄影取代,而是走向了更加抽象的艺术形式。

同样,电影也成为了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而舞台表演艺术依旧在繁荣。那么对AI技术而言,也会有类似的发展轨迹。AI在艺术创作上已经崭露头角,其创作能力只会越来越强。AI艺术会逐渐成为被大家接受的新的艺术形式,AI艺术家将成为新的职业。

高中生Robbie Barrat利用GAN算法生成的图画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会在艺术创作中采用AI技术作为辅助工具。但由于目前AI技术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对于高度依赖灵感与创新的艺术领域,艺术家职业目前还没有被AI取代的风险。AI技术只是工具,工具背后才是具有创作意图的艺术家。即便到了强人工智能阶段,AI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甚至达到人类的认知水平,也未必就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毕竟人类也不是人人都是艺术家。

埃德蒙德·库绍、米歇尔·布列特《蒲公英》

数字影像,2006

ART POWER 100:AI目前创作艺术作品的进展如何?

牟伦田:AI在风格迁移、作画、作曲、作诗、演奏、设计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风格迁移上,AI能够成功模仿大师的艺术风格,比如梵高的星空。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产品,通过将自己用手机拍的照片迁移到艺术大师的风格上,人人都可以创作艺术作品。

当然,AI艺术创作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典型案例是,2018年10月25日全球第一幅参加艺术品拍卖的AI画作(《埃德蒙·贝拉米肖像》)以43.25万美元(约30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虽然对于AI作品的艺术性有很多争议,但这次成功拍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界对AI作品的认可。有趣的是,毕加索曾经说过“计算机一无是处,它们只能给出答案”,然而三天的拍卖会上,有20多幅画作是毕加索的作品,却没有一幅画的拍卖成交价格超过了《埃德蒙·贝拉米肖像》。

《埃德蒙·贝拉米肖像》

由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创作的布面版画 2018

ART POWER 100:您能从科学家的角度讲讲AI从哪些方面可以辅助艺术家创作吗?

牟伦田:虽然AI在艺术创作上取得较大进展,但AI无法取代艺术家,相反,艺术家在AI的辅助下将更加得心应手。当前,已经有很多新媒体艺术家利用AI、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等技术创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

首先,AI让艺术家在体力上得到解放,把更多精力放到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构思上。AI好比艺术家手中的一只高效、智能的画笔。艺术家一旦有了创作的动机和灵感,就可以对预期作品的主题、内容、布局、风格等给出选择。然后,AI就可以根据艺术家的输入开始创作过程。

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生成式对抗网络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技术在AI艺术创作中被大量应用,可以为作品内容提供一定的随机性、完成对象和背景的细节绘制、实现风格迁移等。其中,生成网络G和判别网络D的相互博弈可以产生非常好的输出,让观众甚至专业人士无法判断到底是机器作品还是人类作品。

“保罗”在作画中

其次,AI让艺术家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呈现。AI具备让人人成为艺术家的潜力,但真正的艺术洞察力仍然来源于人类的经验积累和悟性。艺术家的大脑甚至普通人的大脑中存在大量神奇的心智意象,如果能够借助脑科学和AI让这些心智意象呈现出来,相信会涌现出很多我们前所未见的艺术作品。

再次,AI让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得到延续。在艺术家本人停止创作后,艺术爱好者可以利用AI生成该艺术家风格的新作品,从而让艺术家得到重生、甚至永生。

姚燕安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术与科技的共同特征是创新。二者在极深层次的结合必会碰撞出人类意想不到的火花,产生震撼和突破性的变革。

ART POWER 100:2019年3月17日,您的展览:“恒易——几何机器人艺术科技展”在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呈现了您研究、开发的各类机器人成果,并尝试将之与艺术概念相结合,以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跨领域合作。您是如何将艺术结合到您开发的机器人成果中的?

姚燕安:第一个方面,几何机器人从美术、雕塑、舞蹈和音乐等艺术对象中汲取成分,尝试将几种艺术形式进行交叉融合,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对象。首先,几何机器人不同于传统的静态雕塑,是一种可以控制和变化形状的动态雕塑;其次,几何机器人可在地面上滚动、步行、爬行、蠕动,是一种移动的装置艺术;再者,几何机器人的动作变化旋律,来自于音乐的节奏感;此外,几何机器人的张力动感,参考了舞蹈艺术的特点。

第二个方面,在几何机器人的设计中,引入了不同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元素。首先,几何机器人的结构形态来自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所倡导的圆球、圆锥、圆柱等典型几何形体,其认为几何更能表达自然的本质;此外,几何机器人的设计遵循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用极少的动力驱动来和极简洁的构造来获得巧妙的移动模式;再者,几何机器人不追求具象的仿人、仿动物或模仿其它具体形态,而是以高度抽象的多边形和多面体等几何形态,具备抽象主义的艺术特征。

恒易——几何机器人艺术科技展 成当代艺术中心 2019

第三方面,几何机器人也与人类情感、文化和哲学交界融合。例如,我与中央美术学院费俊教授联合开设情感机器人课程,以探索和表达机器人与人类情感的碰撞;再如,我与著名艺术家、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教授陈小文共同开发“撞南墙机器人”、“踢踏舞鞋子机器人”、“自毁自恋机器人”等作品以表达社会文化元素;

此外,几何机器人也参考了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多面体宇宙观。柏拉图认为宇宙是由5个正多面体所对应代表的元素构成的,即正4面体、6面体、8面体、12面体与20面体。我创作的这些多面体灵动结构、可地面移动或空间飞行的机器人,作为一种独特的智慧生命形式,也承载着哲学性的思考。

恒易——几何机器人艺术科技展 成当代艺术中心 2019

ART POWER 100: 事实上,对于人工智能拓展艺术领域,引起了艺术行业内人员许多的争议,那么从科学家的角度,您认为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在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姚燕安:在机器人之前,我们人类创造的机器设备不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决策的能力。但是智能机器人不仅具备这种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人类,这种现象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对其的思考与担忧。

科技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客观。例如,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纯粹通过科技所引导出来的装备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可能产生非正面的效应,如具有毁灭地球力量的核武器。正是由于科技走向的客观性,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的特征。而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追求美学,追求被人类的情感所容纳和接受。将艺术引入科技,我们可以将美学的视角和情怀作为引导,改变相对客观冰冷的科技走向,从而推进对人类的正面作用。

恒易——几何机器人艺术科技展成当代艺术中心 2019

因此,将人工智能引入艺术不需要过于担忧。当然,这个新的领域也会有多方面的趋势走向,应当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关注。艺术与科技的共同特征是创新。我相信,随着科技和艺术在各自领域里的不断地深化发展,二者在极深层次的结合必会碰撞出人类意想不到的火花,产生震撼和突破性的变革。

黄笃

著名策展人

人工智能创作艺术作品在价值上或观念上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

ART POWER 100:您和黑天鹅科技公司共同策划了在上海陆家嘴中心L+mall举办的以爱为主题的展览——“爱中爱 LOVE IN LOVE”。呈现的作品以多媒体艺术为主,科技感十足。这与您之前策划的展览有较大的突破,对于此类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艺术作品您报以何种的态度?

黄笃:的确“爱中爱 LOVE IN LOVE”与我之前策展的展览有很大区别。我想,作为策展人,我们必须对于科技进步与艺术变革做出回应。

我们艺术领域里所阐述的黑科技的黑,它是一种技术⼿段和表达方式,就是利用科技来增强艺术的呈现方式中的丰富性,它也特别有趣味性,因为它是一直变化和不断迭代更新的。

张瀚谦 《碳境》

「爱中爱」—Love in Love 2018

比如在这个项目中一件作品爱之爱,是新媒体艺术表演,这一艺术表达形式,以一种“机械姬”的未来AI形态跳⼀段芭蕾舞,特别在AR的环节中彰显出来的是虚拟机械姬,其实也是真人在表演,通过动捕技术和机械模型的骨骼绑定而成,这与其它的艺术展完全是不一样。

我们所看到的粒子是由动捕数据与粒子的驱动合成,它是带着庞大的后期渲染内核,其诗意的叙事,动态捕捉得到的舞段中所有舞者⻣骼的数据点制成数据包,模型来驱动万亿粒子,这也是后期应用技术当中的⼀个⾥程碑,以实现在真实与虚拟、有限与永恒、客观空间与沉浸空间的连接和互动中呈现的生命之流,演绎爱。

语言诗境单元 — 黑天鹅艺术科技公司

「爱中爱」—Love in Love 2018

ART POWER 100:2018年10月佳士得将在今年秋天创造一项新的历史——成为第一家销售由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拍卖行。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创作艺术作品的价值?

黄笃:无论是佳士得是第一个销售AI艺术作品的拍卖行还是别的艺术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必然是各个领域必然面对或选择的对象。我觉得人工智能创作艺术作品在价值上或观念上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但是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绞力成为一种新的矛盾,到底是人控制机器还是机器控制人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议题。

如果将来会产生某种危机,人类依然要面对艺术,面对哲学、面对宗教,我们通过艺术校正和净化人类的心灵和行为,继续向前。所以即使技术会出现,我们依然要有基于道德、伦理、宗教的约束,但又渴望摆脱那种绝望,走向未来,重新让人类从技术迷思走出。人类还是一直有这个能力的…希望未来还是有艺术大师站出来引领人类继续前进的…

李晖 《V》

「爱中爱」—Love in Love 2018

延展阅读

出品人/ 马继东

主编/ 尹菱

——

采访/ 虞盈盈

责编/伊墨

编辑/瑛子

——

监制/ 舒剑

运营/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515A0PD15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