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缓存一般都是放在服务层,用来提高相应速度以及在高并发时可以保护数据源(如mysql)。然而在mysql中,也提供相似的缓存策略即:Query Cache,以下简称QC。在QC中,以查询条件为KEY,其产生的数据结果为VALUE。和大多数的缓存一样,当数据变化不频繁时,比较适用。在InnoDB中,缓存数据存储在Buffer Pool中,在MyISAM中,缓存数据存储在key buffer中。
在表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如DELETE, UPDATE,INSERT等操作的时候,QC需要缓存最新的结果,所以这些操作都会触发QC被刷新。
根据MySQL官方的测试,QC的优劣分别是:
1、如果对一个表执行简单的查询,但每次查询都不一样的话,打开QC后,性能反而下降了13%左右。但通常实际业务中,通常不会只有这种请求,因此实际影响应该比这个小一些。
2、如果对一个只有一行数据的表进行查询,则可以提升238%,这个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可以看出,在更新频率非常低,查询频率非常高时,打开QC对性能体能还是非常明显的,而且QC一般维持在100MB左右。其他场景,打开QC有可能会降低性能,所以QC的启用与否,还是需要结合具体场景具体分析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QC中的“KEY”即查询条件,包括SQL语句,连接的数据库、协议版本、字符集等等,任何一个因素发生改变后,都会被认为是全完不一样的“KEY”,从而会使用不同的QC内存块。
此外,QC也不适用于下面几个场景:
子查询或者外层查询;
存储过程、存储函数、触发器、event中调用的SQL,或者引用到这些结果的;
包含一些特殊函数时,例如:BENCHMARK()、CURDATE()、CURRENT_TIMESTAMP()、NOW()、RAND()、UUID()等等;
读取mysql、INFORMATION_SCHEMA、performance_schema 库数据的;
类似SELECT…LOCK IN SHARE MODE、SELECT…FOR UPDATE、SELECT..INTO OUTFILE/DUMPFILE、SELECT..WHRE…IS NULL等语句;
SELECT执行计划用到临时表(TEMPORARY TABLE);
未引用任何表的查询,例如 SELECT 1+1 这种;
产生了 warnings 的查询;
SELECT语句里加了 SQL_NO_CACHE 关键字;
值得注意的是,MYSQL的QC是和用户权限相关的,MySQL在从QC中取回结果前,会先判断执行SQL的用户是否有全部库、表的SELECT权限,如果没有,则也不会使用QC。最为重要的是,在MySQL里QC是由一个全局锁在控制,每次更新QC的内存块都需要进行锁定。
例如,一次查询结果是20KB,当前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 值设置为 4KB(默认值就是4KB,可调整),那么么本次查询结果共需要分为5次写入QC,每次都要锁定,可见其成本有多高。
我们可以通过 PROFILING 功能来查看 QC 相关的一些锁竞争,例如像下面这样的:
或者,也可以通过执行 SHOW PROCESSLIST 来看线程的状态,例如:
• checking privileges on cached query
检查用户是否有权限读取QC中的结果集
• checking query cache for query
检查本次查询结果是否已经存储在QC中
• invalidating query cache entries
由于相关表数据已经修改了,因此将QC中的内存记录被标记为失效
• sending cached result to client
从QC中,将缓存后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程序
• storing result in query cache
将查询结果缓存到QC中
如果可以频繁看到上述几种状态,那么说明当前QC基本存在比较重的竞争。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核心要点就一个:
如果线上环境中99%以上都是只读,很少有更新,再考虑开启QC吧,否则,就别开了。
关闭方法很简单,有两种:
1、同时设置选项 query_cache_type = 0 和 query_cache_size = 0;
2、如果用源码编译MySQL的话,编译时增加参数 --without-query-cache 即可;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