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数文明》:数与不数

涂子沛先生的《数文明》,我从前言至后记的334页,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第一个印象就是不解渴,涂子沛先生想要说的是一个大话题,但是这本书实在太薄了,只是索引性的告诉读者----人类的未来。

《数文明》共有八个专题,分别是:

一、数据平权:新商业文明的冲击和原罪;(以商业文明作为切入点)

二、无匿名追踪:天网的隐喻;(大数据初试端倪)

三、人脸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对人的复刻)

四、高清晰社会:单粒度治理和笼中人的险境;(大数据下人的生活状态)

五、数力:普适记录如何“掰弯”人性;(大数据下对人性的约束)

六、数文明:社会、商业和个人如何被记录赋能;(大数据对人类进程的推动)

七、数据新政: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治理体系;(用大数据构建社会管理体系)

八、人工智能的边界、风险和未来。(走向数文明对大数据的反思)

整书以商业文明作为切入点,接下来探讨大数据大致形成状态,以及对人的记录和追踪模式,继而谈到大数据是如何改变和制约人性,然后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治理的构建,最终对大数据的风险和未来进行反思。

读过这本书以后,觉得涂子沛先生的视角和切入点比较独特,感觉脑洞大开,带领读者将历史的、过去的、曾经的、身边的等等事物以大数据为纽带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日渐清晰的未来。涂子沛先生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有意思的故事事件和典故笔笔皆是,让我们意识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大数据的下半场,中国已经开始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加大马力,开始弯道超车,进军世界强国之林。涂子沛先生作为互联网数据专家,特意放下身段,以更为照顾读者的笔触,将深奥的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计算机学、数学以及大数据的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读者展开,让大家领略到数据文明所将要创造的光明未来,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读《数文明》,我也有几点思考。

一是到底什么是“数文明”,数文明到底会不会发生?书中对文明的解释是: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发明创造、人文精神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见前言P13)中国大辞典上对文明的解释是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和。其实已经很明显,是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程,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推论,那就是人类接下来的文明形态应该是“数文明”。因此,我理解“数文明”应该是,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和将以数据作为重要标志,才称为“数文明”。纵观人类发展史,中国文明是从未间断过的人类文明,以此为例的话,农业文明近2000多年,工业文明近200年,而接续下来的文明到底什么时候发生,这是一个大课题。应当认识到,计算机进而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大数据异军突起,这是工业文明的接续发展,这是几何级的增长,甚至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此时间不能成为考证文明状态的唯一证据,这正是读者论断的重要论据之一,正如读者所说,大数据进代我们已经进入到下半程,数文明将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下一站。但究竟数文明会不会到来,会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即将到来的文明形态,是不是将以数据作为依赖《数文明》并没有说透。

二、大数据到底想要干什么?其实《数文明》已经隐约告诉了我们,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人工智能。因为工业文明在计算机的助力下大力发展,如今大数据规模已经始见,这将大数据记录人类行为成为可能。这里所指的可能是指记录人类一切行为都成为可能,而接下来那就是要破解“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个难题,因此人工智能应运而生。多数科学家将人工智能作为现阶段的终极课题作以研究,这就是大数据的目的。换句话说,当人类将所有的行为全部记录下来的时候,那么受到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人类心灵,正所谓可以“掰弯”人性。但是人类比人工智能更为终极的课题其实是人工生命和人工心理,也就是说,关于生命和心灵的课题才是人类就想知道的天机。他们不是想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是特别想知道他人在想什么。这就是大数据的目标。

三、数文明一旦实现,人类还有没有希望?人类到底能不能被“数”?我们假想一下最理想的数文明一旦产生,那么心理行为已经能够被预知,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做什么,根本不用说,大数据已经准确的预测出来了,那么人类还有没有活着的希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最终在书的最后,作者引用物理量子力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很难被预测,因为量子干扰理论告诉我们,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人是不能预测的,当你想预测的时候,量子干扰现象就会发生,所以无法记录和预测。这也就给人类留下了生的希望。如果数文明的数这个字,不简单解释为名词数的话,那么还可以解释为动词“数”,也就是人类被“数”化,但是这只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数只是一个过去时,人类的明天和未来永远是没有被“数”,或是等待被“数”的过程。所以写到最后还是“不数”留给了人类发展创新的空间。

思考这些问题,同时引出了另外一个思路,那也就是涂子沛先生在书中《后记 野路无人自还》P329中提到:在读了8年多的英文书之后,我开始重新翻阅中文书,特别是历史经典,我希望从传统的中国智慧中获得启发,希望不仅用中国的语言,还要用中国的智慧阐述现代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22B2022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