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敢走孤寂“野路”就是创新

这是继《大数据》《数据之巅》之后,涂子沛关于数据的第三本书。和前两本书相比,我希望面向未来,回答诸多前沿的问题。

例如,由于深度学习的提出,最近 5 年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人工智能是不是还会出现新的方法?深度学习是向数据学习,智能是用数据喂出来的,如果有一天,机器能够向书本学习,它会不会更接近于人?又如,人类的驾驶员会出交通事故,医生可以有、也肯定有误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允许自动驾驶出事故,不能接受人工智能有误诊呢?再如,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是也有边界?人类拥有一些无法言说的隐性知识,它们很难被规则化、语言化,用文字、数据都无法有效表达,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年纪越大越值钱,因为隐性的知识只跟时间、年龄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它们难以言表,因此也难以传承。那问题便是,在数文明之外,未来又会不会出现新的文明形态?

在算法、机器智能大幅跃进,向人类逼近的同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程式化,在向机器靠拢。20 世纪 30 年代,喜剧大师卓别林曾经创作《摩登时代》,塑造了一个因为在流水线上整天重复拧螺丝钉而异化的工人形象。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手机也是一台设备,它也有流水线,软件就是它的流水线,但这条流水线在云端,是不可见的。如果说工业社会的异化只影响了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数据社会的异化正在波及几乎每一个人。今天,无论是在机场地铁、街头路口,还是办公室、客厅、卧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而且也在重复一两个动作:滑屏和点击。

就人的本性而言,涂子沛赞同人工智能先驱明斯基的看法,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就是一台机器。因此,人工智能只要达到人类的“平均智能”,就可以在很多场合代替很多人,而人工智能超越“平均人”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但人工智能是否能为普通人所用呢?例如,把芯片植入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可以快速调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人类就可以像机器人“沃森”一样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那“平均人”的水平是不是会大幅提升,变成“增强人”?这种方法会奏效吗?人类的创造力会不会因此增强?

此外,算法正在把很多事情都变成数据进行匹配,算法的普及减少了整个社会的随机性,生活更经济了,但是不是更美好了,我们也不得而知。再如,整个社会因为数据而形成了一个强关联的系统,但这个系统又存在大量的漏洞,智能社会是更脆弱还是更稳健?

很多个深夜,涂子沛一人在书房徘徊,或独坐在电脑面前,一遍遍校正自己的逻辑和基点,这时候,涂子沛的脑海中会反复回响起南唐李煜的一首词:“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

涂子沛突然意识到这种冷寂无奈就是人类的创新之苦。创新就是要向边界和边缘突进,这种冷寂和孤独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我们只能半路折返回来,所谓“野路无人自还”。但这不要紧,一个人只要向前突破一点点,就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这样产生的。

涂子沛的启发是,现实中的创新者,一定要善于用语言和行动不断突破周边物理世界和人际关系的边界——回答新的问题,就是创新。 (本报综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214A0855S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