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李力:明白要趁早

李力|北控执行董事、执行总裁,清华大学工程博士,高级工程师。1988年-2001年期间,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工作,任职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质量处处长、院长助理、副院长;2001年-2010年期间,桑德集团工作,任职海斯顿环保设备公司副总经理、执行总经理、总经理,桑德环境工程公司执行总经理、总经理,伊普国际/桑德国际有限公司CEO,桑德集团副总裁;2010年至今,北控水务集团工作,任职总监、副总裁、常务副总裁、执行总裁。服务过“央企、民企、现代国企”三类型企业。

熟悉李力的好友都知道,李力近些年来都在坚持晨起锻炼,Eco-Youth的采访被安排在周六的早晨7点,因为采访结束后,李力还要赶去参加行业好友的一项重要会议。

李力办公室内的墙壁挂着一些书法字画,一张空出的书桌被各种书籍填满,桌上的多肉植物沐浴着周末的阳光,窗外一片郁郁葱葱。刚换下健身的行头,坐在椅子上的李力显得格外神清气爽,他表示非常愿意与年轻人分享交流。

明白要趁早

在思考“愿意为年轻人输出什么”时,李力显得极度热情而又分外审慎,他首先强调人的本质是非常自我的,这是500万年人类基因中趋利避害的延续,但社会化的过程又使得人须“去自我化”。一个人真的想活出价值,就要利他,要滋养别人,要去自我化。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去自我化”的过程。“因此,像我们这样的老同志要克制自我,不要倚老卖老、好为人师,所以,我并不认为我以下所说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他希望可以通过分享(而非灌输)自己的认知,带给年轻人一些启发与思考。

“人的创造力最好的阶段是20岁到40岁之间”,回想到王选院士的这句话,李力表示:“像我们这样垂垂老矣年过半百的家伙,对于年轻人,至少还能做两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是让自己的折旧期、保鲜期更长一些,所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要保持革命性,虽然40岁阶段是人的生命的旺盛期,但可以让余热发挥的时间再长点;第二件事更重要,就是把我们这些人这些年形成的认知和洞察、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传达给年轻人,从这个层面来讲价值更加深远。

“出名要趁早,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叫明白要趁早。”

言及自己的青年时代,李力提到了张爱玲年少时期的这句“狂言”,感慨自己的过往人生,很多事情等到明白过来,有些时候窗口已经过去,太晚了。 回首过去的经验教训,比如“管理发现或管理洞察”,越是在链接的上游出现价值越大。从上游发轫,沿着整个价值链运动下来,它的作用是逐级放大的,但如果是上游的缺陷,也会逐级扩大。人生也是这样,越在生命的“上游”明白,对以后的人生产生的价值就越深远。

尽早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与资源系统

“出名要趁早是表象,而明白趁早才是底层逻辑。”

李力停顿了一下,继而坦言自己曾深受传统工科影响,在青年时代受困于自己当时的眼界和认知,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收入是何种性质,以及收入方式和结构的局限性等等,而当他后来明白并不只有打工换取酬劳这一种单一的收入方式,应该依靠资产、产品以及资本的另外三种方式来获取回报,并可以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直到差不多到四十岁以后才悟到,个人的收入可以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服务型收入,就是上班打工靠劳动获得报酬,大部分人都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在线性”,人在收入在,人停收入停;第二种叫资产型收入,靠资产运营获得的收入,比如房产的出租获取租金,资产型收入是一种比较长期稳定的形式,具有延续性;第三种叫资本性收入,是靠投资靠资本带来的财富,比如炒股获得的财富,是一种局限的资本型收入,更多是靠投资公司;第四种叫产品型收入,比如通过手工制作,做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获得的收入。

那么到底明白什么呢?他提到构建自我的核心能力与资源系统的重要性。

决定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核心技术能力:算法、算力、数据。人的核心能力与资源系统也是由这三方面内容决定的:“算法”,指人的心智模型和认知方式;“数据”即“大数据”指人的眼界和见识;“算力”指人的“硬件能力”和“带宽”。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烙印,李力希望当下的年轻人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能够趁早在人生“上游”明白,在30岁前尽早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与资源系统。

5%的划分

在他的认知体系里,这个世界有一个5%的划分,前5%是改变世界的人,剩下95%的人是适应世界的人。就像非洲盖伦塞迪草原上迁徙的角马,渡河时,等待它们的是代表死亡的鳄鱼,但总会有冲在前面杀出一条血路而牺牲的一群角马,5%说的就是这些人。北控水务发展到今天,李力得到的一个启示是,要想引领行业,在产业中要担当大任,企业一定要有一批5%的人推动,在战争年代这些人就是那些不怕死,敢牺牲的人;在和平年代,这些人则是敢于创新、突破的人。

这两种人没有高低,都值得尊重。5%就是一群折腾的人,要解决大部分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剩下的人可能更从容自在一些,区别是你要选择成为哪部分的人。他继而又补充道:人的一生很短暂,不要为难自己,不要较劲,但要趁早明白。

在墙上“钉钉子”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生物进化论到弗洛伊德再到人工智能,人类的四次去中心化历程就是一次次认知革命。算法决定上限,人的认知水平决定着人生的宽度和高度。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年轻人想法太多读书太少”,相较于古人关于“交八方友”、“行万里路”“高人指点”的智慧“李力仍然向青年们极力推崇“读万卷书”这种方式来获取认知。读书相较于其他方式突破了应用场景、时空维度、个体体验的局限:人的实践来自直接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来自亲身感受,交了学费才能习得,这个杠杆很小;书是间接经验的获得,读书杠杆很大,可得性很好 。

李力谈起读书显得兴致极高。

讲到自身关于读书的经验,李力提出了自己关于“悟性”的思考,他指出,同样一本书,每个人得到的东西可能都会不同,这是所谓的“悟性”,人的记忆和顿悟是通过“关联”建立的,读书就是将一种知识的输入对原有知识进行关联和二次加工。他认为真正的悟性不一定是天生的,而在于积累的东西很多,如同大仲马说的那句:“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所以要多在墙上“钉钉子”,“钉子多了,可挂的东西就多了,人的悟性就会好。”人的“算力”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诗”

转瞬即逝的网络热点与昼伏夜出的都市压力像新时代SARS一般,裹挟着千禧一代前行,在李力眼中,这个时代的基本面是焦虑,“焦虑是对一天中没有抓住什么的恐惧”。而他反复提及的“明白”这个思维闪耀的瞬间,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气氛中,似乎已经不为青年们所痴迷。

当下迷茫与焦虑的年轻人该如何平衡现实与构建长远系统,李力想告诉年轻人:

“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诗”同样重要。

一方面,眼前的苟且不低级,它可以供养“远方的诗”。没有“眼前的苟且”永远不会有“诗和远方”。“眼前的苟且”就是当下的具体目标,构建系统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有产出,要过好眼前,这是不矛盾的,就像树木,下面要建立根系,但是上面也要枝繁叶茂。

他很理解当下年轻人要追求现实,要先活下来的状况,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大、生活成本很高,眼前要过好很不容易。“这个时代发展的步伐太快了,人们都快速地向前跑,跑道很拥挤,在跑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磕碰,人们无暇顾及你是否受伤或疼痛,别在意,继续往前跑,跑到开阔的地方。”不要放弃远方的诗。

另一方面,“社会变得急功近利,离钱太近,离目标太远,年轻人一面想做“大事”,一面又受困于现实急于变现,但“大事”需要在长久的积累之中构建系统才能达成,根本不可能存在当场变现。比如说健身这件事,一定是通过常年的锻炼把整个人的系统调整到更好的水平。又比如想要成为我们这个行业里最卓越的工程师,这个理想很好,但是如果不经过长年的规划,很难达成。故而一定要构建一套可实现目标的方法论加一套认识论(从助工到高工再到工程师,在每个阶段都要做前5%的那部分人),做事情有步骤、有台阶、有路径,目标才会实现。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24G1AEFX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