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青年科学家“失败论” 技术转化中的“瓶颈”最痛苦

图片说明: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

东方网记者解敏、曹子琛10月30日报道:青年科学家、创业者,在普通人眼中就是“学霸”的代名词。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和转型创业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瓶颈期和困难期?如果遇到了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日前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上,就聚集了一批活跃在量子计算、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未来交通等众多前沿科技领域的45周岁以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先锋。当他们共同探讨未来世界科技趋势时,同样也无法回避科研和创业中遇到的各种瓶颈。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思维方式先转变

技术转化过程中的瓶颈是非常痛苦的。致力于研发先进自动驾驶技术的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吴甘沙认为,有时自认为做出来很好的技术,市场反响却一般。自己原来的团队曾经研制出了一款芯片,拿了4项创新大奖,但是在推向市场的时候遭到冷遇。吴甘沙坦言,在他现在所从事的无人驾驶领域依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有时候技术手段可以解决95%的问题,另外5%的问题可能就需要非理论的东西来解决。突破瓶颈要有自我觉察,要有意识地转换角色。

科学家的使命是发现和发明,但是当你成为一名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时候,情况则完全相反,你要做的是把创意变成钱。这个时候思维方式必须要改变。深耕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和其他的客户需求频率共振也很重要。如何真正的和客户在一起,通过技术本身以及和环境的互动互相适应,去解决问题,才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吴干沙认为,当下中国的整体创业环境良好,对科学家和创业者而言,能够允许大家犯错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找到最合理的一条道路。虽然这条道路未必是理论上、技术上最优雅的道路,但是它可以真正的解决问题,而且是用户买得起、用得上的创新。

遇到瓶颈不止死磕 跨学科探索擦出火花

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合刃科技创始人王星泽看来,科研过程中的瓶颈几乎无时不在,因为科研的本质就是要解决问题。王星泽有两个突破瓶颈的方法,一个是死磕,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尝试,如果最终结果依然是失败,那么该放手的时候就要及时放手。第二点就是尝试跨学科、跨领域,当死磕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不放尝试从其他学科中借用一些想法。比如他就曾在研究光电子学料的过程中,借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中的某些想法,化解了瓶颈。在企业运行中,他也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人才多进行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有时候团队的发散思维也是突破瓶颈的灵感源泉。

天时地利 当下是科技工作者黄金时代

把不同领域的专家放在一个共同的语言体系内,可能是解决瓶颈的方法之一。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认为,企业要在应用层面和客户在一起,用双方共同的语言帮客户定义他的问题,用企业现有的技术解决客户的问题。很多科学家一味追求技术的极致,但是真正应用到商业上,会发现真正解决问题的并不是最尖端的技术。因此在技术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科学家和工程师和真正的产业需求者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另一个解决瓶颈的办法是时间,这里的时间并不是指无所作为等待时间的过去,而且在既定的时间中要做出积极的努力。比如说这一轮AI第三轮的兴起,非常大的一个贡献就是算力的突破。根据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算力性能就能提升一倍。如果没有达到现在这么强的算力可能还带不来第三轮人工智能的兴起,所以时间或许也是解决瓶颈最好的办法。

王延峰表示,当下或许就是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创业者最好的时代。目前中国、上海有着全世界最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同时政府也拿出了最积极的政策和最重要的应用场景,给了青年科学家充分的机遇和机会,引导科研落地和科技的应用,从而真正改变人们的未来。

(解敏 曹子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29A1XY2M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