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未来城市和交通的发展趋势及关键特征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驱动,未来城市即将迈入高度智慧化的、以服务为核心导向的新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也将产生更深刻的变革,将更强调利用未来科技推动城市治理服务转型,实现城市高效能、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一、未来城市和交通发展趋势

(一)未来城市将发展成为以服务为核心导向的新型智慧城市

工业文明以来,城市由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逐渐步入高度智慧化的智慧城市3.0时代,即以服务为核心导向的新型智慧城市时代(见图1)。智慧城市发展主要有四方面特征:

1.数据采集,新型智慧城市由以往关注数据采集与信息获取转变为聚焦数据知识加工,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

2.信息解析,新型智慧城市强调认知智能,在继承以往快速运算与信息感知基础上实现智慧化决策;

3.城市建设主体,由政府主导演变为政企合作和多主体协同参与,以满足多群体多元化服务需求;

4.功能应用,新型智慧城市时代注重以用户服务需求为核心导向实现应用整合。

(二)未来交通将实现按需响应的新型智慧交通服务

国际权威机构普遍认为,未来15-30年城市交通将发生颠覆性改变。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未来15年出行方式将呈现七大趋势:共享移动性、汽车电气化、自动驾驶、新型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物联网普及。未来出行方式将依托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感知,以新一代交通基础设施和新一代交通工具为载体,提供按需响应的新型交通服务。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对未来30年交通相关的新兴科技进行了预测,物联网、清洁能源、数据挖掘、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技术将对传统交通模式进行洗牌,我们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风口浪尖。

二、未来城市和交通的关键特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为未来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呈现跨越式进步。未来城市和交通系统将以万物互联和全息感知为基础,以城市的精明治理和人的出行为核心打造可持续移动性服务。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关键特征。

(一)未来复杂交通巨系统要求构建一个万物互联、多元化、多维度的大数据全息感知体系。物理技术、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融合与高速发展,为实现城市的万物互联提供基础,未来交通系统将发展成为集成多源传感、机器视觉、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复杂巨系统,系统体系更加庞大、组织更加复杂、需求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宽广。数字化与信息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需通过加强无线通信和传感系统,构建新一代信息感知环境,实现智慧交通系统的全面感知、高效传输与智能控制,建立满足未来城市和交通系统的大数据全息感知体系(见图2)。

(二)未来城市更多强调治理而非管理,强调政府服务转型、服务协同和创造社会价值,城市发展将突出精明治理、精明增长。未来城市治理体系将凝聚城市战略体系、空间规划体系、公共政策体系、智慧交通支撑体系和治理机制体系为一体,更加关注交通需求的精准管控、交通管理的精明控制和交通服务的个性提供,以寻求城市治理的突破点,提升未来城市智慧化治理水平。

(三)未来交通重点关注可持续移动性,更强调服务于人的出行需求和多方协同参与。未来城市将从关注交通的通行能力向提升出行的可达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转变,更注重多种出行方式融合与出行环境提升,公众需求越来越得到政府和服务行业的重视,通过将交通规划师、交通运营商、普通市民等利益相关团体联合起来,让他们全面、透明地参与交通可持续移动性规划,从而构建高效、公平、健康的城市交通环境,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圈(见表1)。

(四)未来的出行服务更加强调以多模式、网络化、协同化的组织,向用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注重服务体验的全过程一体化出行服务。未来的交通将以满足不同出行者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服务方案,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全过程服务,对出行链进行一体化整合与优化,以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方式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

上述四个方面也是欧美发达国家智慧交通建设的核心内容。欧美智慧城市体系中,智慧交通是普遍关注的建设内容,其核心主要体现在四大体系建设(见表2),即智慧感知(如智慧道路)、智慧决策(如智慧物流、智慧停车、定制化货运)、智慧运营(如智慧交通控制)及智慧服务(全链条个性服务,如智慧接驳、定制化信息、机器人取货),这也代表了未来智慧交通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结语

本文研究以服务为核心导向的新型智慧城市时代,借鉴欧美等先进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这有助于推动未来城市交通运行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变革,也为新时期城市智慧管理和运行服务提供指引。

文章来源:《城市交通》杂志第5期

文章原标题:面向未来城市的智慧交通整体构思

文章作者:张晓春1,邵 源1,孙 超1, 2

(1.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交通信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 518021;

2.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804)

文章说明:微信文章从原文章中进行精选,供大家鉴赏。欲了解全文,请参考《城市交通》杂志第5期。

+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101B0LQT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