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记者变形记:过来看看N年后的你

记者节是个有些特殊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过节的人并不会休息,也不会有人为此多拿奖金。记者们还如往常一样,仍然奔波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线上。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永远需要记者,或许这个职业在未来会有重新的定义。但是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永远需要一个个好奇的头脑、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探索的路上永不停歇的脚步……

变化来得如此之快

我们也很无奈

“新京报好不容易习惯了凌晨2点睡觉,现在让人一天到晚都不睡觉了。”

新京报在新闻客户端上线发布仪式上宣布,已经撤销了新媒体部,推进全员转型到客户端,重新制定采编体系、工作流程及岗位安排。

仿佛还没有从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冲击中缓过神来,融媒体时代的变革就来得更加猛烈。其实工作时间的调整对于记者们还不是最难适应的,最重要的是记者的角色与工作方式都在发生彻底的改变。生理和心理上面临的难关不言而喻。

在央视网负责视频直播工作的记者小周,为了《等着我》栏目的报道一早收拾了设备准备去央广网的直播间。这样的工作模式在今年有过几次。总台合并的消息刚刚传出之后,大家一段时间内都还处于观望的状态。“不知道是否只是对外呼号的改变,到底能融合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其实大家都不知道”小周对我们说。可接下来一系列的改变接踵而来,“最直接的就是以前有什么活动都是各干各的,现在都有统一的策划和编排,形成矩阵,相互配合。我们才意识到,这不是一次口头上的融合,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地方有很多。”

在纸媒工作多年的记者小李也谈到自己工作的变化。“一个是对新闻的反应速度要更快了,不仅仅要抢速度还要抢角度;一个是职能的变化,从编辑到小编,技能上需要掌握更多的表达方式,要图文结合,声情并茂地做新闻产品,而不仅仅是一篇稿件;还有就是要有读者的意识,要不断地根据阅读量等数据判断新闻的传播效果。”

时代的快速迭代总是让人措手不及。这一切改变最直观的还是体现在新型技术上:自动抓取财报,基于预先编辑好的写作结构,几秒钟之内生成一篇新闻快讯;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实时收集事件发生的动态、还可以私人助理的方式协助记者管理日记、组织会议和回复电子邮件;更智能一些的机器人,还能获得你的情绪、喜好和行为方式,或许还会在你睡觉的时候,模仿你的处理方式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帖子;实时翻译耳机,一边听现场,一边完成即时翻译.....

你以为这些很炫酷的场景只能出现在电影中吗?在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新华社就依托“媒体大脑”发布了首条MGC(机器生产内容)新闻。该新闻由“媒体大脑2410会议报道模型”生成,实时调用服务器数量1000台,分析网页108786961个,检索视频15793分钟、音频4465分钟,调用知识节点437个,计算耗时10.3秒。而BuzzFeed开放实验室开发的机器人在去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也实现了协助记者完成实时信息的采集。

变化来得如此迅猛

不转型你还等什么

即将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十大行业,据说记者位列其中。你慌了吗?

然而你以为我们今天是来贩卖焦虑的吗?当然不。贩卖焦虑的自媒体那么多,不少我们一个。任何变革和进步的根本,都会发生在生产力和产业的深入结合上。但是是否可以真正替代人类,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尽管外界疑问重重,来听听我们的记者朋友们是怎么说的:

“其实焦虑会有一点,但是焦虑的点并不是对技术的恐惧,职业的消亡。而是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报纸早已不是唯一的载体,信息源变得更加丰富。我们现在需要最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吸引眼球。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还是需要人类的头脑和判断力。”——你瞧,我们焦虑的是怎样变得更好。

“相信无论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都还是以协助人类为主,只是在数量和繁复程度上方便很多。”——这些麻烦枯燥的工作,早就期待被替代掉了吧。

“并没有特别担忧,我还是相信很多报道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比如美食体验。哈哈。”——一不小心露出了吃货本质。

新华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一年,平媒记者从84130人缩减至83884人,近四年,平媒流失记者近万人。数字总是显得触目惊心。但其实,这样的人才流失和数量的改变也同样发生在其他行业上。技术发展对于生产方式的改变永远与优胜劣汰相伴相生。只是在这个时代,需要你做出更快的反应和改变。

变化来得如此美好

让我们脑洞大开

“我最期待的画面是在新闻现场,眨眨眼睛就可以把想要的画面拍下来或者录下来。然后直接生成新闻图片视频;竖竖耳朵听到的内容就可以转换成文字,动动脑子就可以把我的策划和构思生成文字。”

“未来的记者只需要每个人佩戴一套便携AI设备,就可以代替摄像机、电脑、导播台等等设备。”

“今后可能只需要记者口述:我想要知道北京近三年的房价对比,或是:我想要知道某某公司的背景资料,就能得到相应的可视化报表或是知识图谱,而省去了以往繁琐的信息搜集和确认步骤。”

“我觉得每个人会随身携带一个虚拟的智能系统,只要我通过语音输入:我需要什么什么数据,面前就能自动展开一个全息影像屏幕,里面有经过人工智能筛选和统计之后的数据或者图表、文字资料呈现出来,也可以用手直接在上面操作。”

“街头摄像头一类的设备密集地遍布各个角落,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抓取并拍摄回传,再由人类通过需求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判断,由人工智能进行最后发布。”

采访最后,我们让每一位记者开了一下脑洞,想象了一下未来的工作场景。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神情。大概,做好了准备的人从来不会惧怕未来。

最后,祝愿这群勇敢无畏的挑战者们:第19个记者节快乐!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108A0HFX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