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AdaBoost项目实战:参数择优与泛化能力

前言

本文以实验的方式验证了AdaBoost的强学习器理论,描述了模型的参数择优过程,和探讨了AdaBoost框架的泛化能力问题。最后,结合实验和理论,对AdaBoost框架进行总结,文章结尾给出源码链接。

目录

1. AdaBoost框架参数含义

2. 决策树与AdaBoost算法比较

3. AdaBoost模型的参数择优

4. 模型泛化能力探讨

5. 总结

AdaBoost框架参数含义

AdaBoostClassifier和AdaBoostRegressor框架的大部分参数相同,因此,下面我们一起讨论这些参数意义,两个类如果有不同点我们会指出。

1) base_estimator:AdaBoostClassifier和AdaBoostRegressor都有该参数,表示弱学习器,原则上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弱学习器,不过需要支持样本权重。

2) algorithm:这个参数只有AdaBoostClassifier有,主要是scikit-learn实现了两种Adaboost分类算法,SAMME和SAMM.R。不同点在于弱学习器权重的计算方式不同。李航老师《统计学习方法》用的是SAMME算法。

3)loss:这个参数只有AdaBoostRegression,表示损失函数的选择。

4)n_estimators:AdaBoostClassifier和AdaBoostRegressor都有,表示弱学习器的个数。

5) learning_rate:AdaBoostClassifier和AdaBoostRegressor都有,表示每个弱学习器的权重缩减系数,意义等同于正则化项。

决策树与AdaBoost算法比较

AdaBoost算法结合多个弱分类器组成一个强分类器,为了形象化的表示这一含义。本节比较了决策树与AdaBoost算法结果,设置决策树的最大深度为1,相当于该决策树是一个弱分类器。

设置决策树最大深度为1:

设置AdaBoost模型的基学习器为该决策树,弱学习器个数是200:

我们绘制学习曲线来比较这两类算法:

学习曲线分析:第一张图表示随着样本数的增加训练精度和测试精度稳定在0.5左右,与随机分类的概率相等,这表明模型处于高偏差状态,是一种弱分类器。第二张图表示随着样本数的增加测试精度稳定增长,当增长到4000例时测试精度接近85%,这表明分类模型的性能较好,是一种强分类器。

结论:AdaBoost可以结合多个弱分类器组成强分类器。

AdaBoost模型的参数择优

上节为了证明AdaBoost的强学习器理论,简单的设置了弱分类器个数和决策树深度,并未对其他参数进行设置,模型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因此本节讨论了如何对AdaBoost模型进行参数择优。

集成式模型包括框架和弱学习器,我建议集成式模型的参数择优首先从框架开始,框架参数择优的过程中默认弱学习器是固定的,再对弱学习器的重要参数进行择优,此时框架的参数是择优后的参数。

因此,AdaBoost模型首先对框架进行参数择优,然后再对弱学习器进行参数择优,参数择优算法常常采用交叉验证法。

1)框架参数择优

设置弱分类器个数,我们首先对n_estimators进行网格搜索:

打印结果:

因此,第一次优化的最佳弱学习器个数:250。

再次优化弱学习器个数,第一次优化是大致估计最佳参数的值,第二次优化在最佳参数的附近找最优值,下面代码是在最优参数相对误差30的范围内重新搜寻:

打印结果:

因此,第二次优化的最佳弱学习器个数:270

其实还可以按照第二次优化思想再次缩小参数的搜寻范围,因为精度提高的很小,所以就不继续对该参数进行优化了。

2) 弱学习器参数择优

AdaBoost框架有很多弱学习器可以选择,本节只讨论弱学习器是决策树的情况,决策树参数含义请参考

《随机森林算法参数解释及调优》

,这里主要对决策树深度和最小可划分节点数进行参数择优,其他参数可按照同样的思想去优化。

弱学习器的复杂度很低,因此决策树深度在1~2范围内搜寻,最小可划分节点数根据经验在18~22范围内搜寻。对于训练数据很大的情况,最小可划分节点数基本没起作用,训练数据很小的情况可考虑该参数。

弱学习器参数优化代码:

代码中的n_estimators2的值等于270。

因为训练数据比较大,所以弱学习器的最小可划分节点数(min_samples_split)没起作用,我们设置该参数为20,最后得到最优决策树的最大深度等于1。

用该最优参数重新构建模型,并输出测试结果:

测试准确率:85.6%

3)重新绘制学习曲线

参数优化后的学习曲线较第一节的学习曲线略有提升,相信如果我们再增加训练数据,测试准确率还会提高。

模型泛化能力的探讨

AdaBoost框架的泛化问题是一个很容易让人疑惑的点,网上查的资料很容易让人混淆,下面我通过实验的方式对某些结论进行验证(样本数一定的情况下):

1)决策树深度设置为1时,观察迭代次数与测试误差的关系:

结论:弱学习器的复杂度很小,当迭代次数增加时,测试误差减小,泛化能力增强

2)决策树深度设置为10时,观察迭代次数与测试误差的关系:

结论:弱学习器的复杂度较大,当迭代次数增加时,测试误差无明显变换,即泛化能力没有增强,模型处于过拟合状态。

(3)探讨学习率与迭代次数的关系

结论:当学习率较大时,即步长较大,对于同样的弱学习器个数,学习率大的泛化性能好。(与上节关于学习率与泛化误差的理论相反,以结果为依剧,我支持当前的结论)

总结:(1)弱学习器的复杂度是我们提高模型泛化能力最大的影响因素,若数据集含有很大的噪声,我们也认为该数据的复杂度很高,复杂度很高的模型,增加弱学习器的数目不能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我们需要想办法去降低模型的复杂度。(2)学习率越大,那么在相同数目的弱学习器下,泛化能力越强。

总结

AdaBoost是通过一系列的弱学习器组成强学习器的方法,切记,基学习器的复杂度尽量小,可通过提高弱学习器数目的方式提高泛化能力。但是若数据含有较大的噪声或弱学习器模型复杂度较高,提高弱学习器个数并不能提高泛化能力。

集成式方法的应用非常广,希望我的文章能帮到你,源码已经给出,希望您拿到源码后自己跑一遍,然后修改模型的关键参数再运行代码,说不定你能得到一些新想法。

参考

https://scikit-learn.org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207G06Q1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