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小葛、小豹……AI医生降临中山医院

IT时报见习记者 徐晓倩

自人工智能问世以来,频频出现“人机大战”。然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疗团队已经和AI技术擦出了火花,拓展了近90个临床AI应用。

“AI在慢病管理、辅助诊断乃至手术领域,大有可为。”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非常看好AI在医疗场景领域的应用。此外,葛均波还领衔研发了心血管领域的“AI医生”——小葛,并且已通过国家职业医师临床考试。

走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5号楼3层,一台可以走动的机器人设备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8月16日起,这位来自脑疾病智能诊疗门诊新上任的“医生”已经正式接待患者了。

这款名叫“小豹”的机器人来头不小,自2017年通过医院自主研发,今年已经获得了第一项专利。它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画钟、短时记忆、行走姿势、速度等来评估患者的精神功能是否存在异常。“请跟我复述以下三个句子:四十四只石狮子……”在诊断过程中,小豹可以直接用语音和患者展开互动。

神经内科副主任丁晶认为人工智能医生的加入可以大大降低医生的传统问诊成本,但目前人工智能只起到协助的角色,诊治主体还是医生。“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问诊的效率,举个例子,患者走路走得不好,可能是脑子出现疾病,也可能是有心理障碍,或是颅压性脑积水……以前没有数据化系统,全靠医生经验代代相传,而今可以实现事半功倍了。”丁晶告诉记者。

除了精神科的智能机器人,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的“协作式医疗影像云标注系统”也颇为亮眼。对于主治医生来说,观察患者的病理切片是每天的日常,但是传统的观察法可能每次会花费5~10分钟,而人工智能可以在30秒内将可疑的区域标注出来,帮助医生完成初步的筛选。

在实际操作中,依靠人工智能实现病灶标注并不是唯一选项。医生可以选择传统读片和人工智能初筛读片两种模式。“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资深医生可以从繁锁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疑难重症、高危患者救治中。”中山医院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办公室主任张纪阳表示。另外,这款云标志系统还是一款平台化的设计,嵌入了医院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并不会让医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鸡肋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新技术的使用率。

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认为医生和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联合的系统,实现AI项目更好地落地最终还是为了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满意度。“我们希望以沉浸式的环境充分激发全院的AI应用探索,以期快速出一批真正实用的成果。”

2016年是AI元年,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封神”了,它的成熟化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6月,中山医院正式组建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心,下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办公室。中山医院的专家们形象地将人工智能比作是刚刚进入医院的实习医生,每个实习医生都需要阅历丰富的老专家带教,人工智能也是如此,需要跟着医生不断学习、进步。

顾建英强调,AI不能单独做产品,而是要把它深入到临床一线,医院的专家们会不断评估人工智能的表现,并且将实际操作中的情况反馈给开发端,继而优化底层算法。这个过程也是人工智能实现知识积累,提高协助诊疗能力的关键,基于临床医生、AI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等人员的协作式合作,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表现将越来越聪明。以“协作式医疗影像云标注系统”为例,目前已经能实现90%以上的准确率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1A0Q4EB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