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保送浙江大学
本科毕业后以全额奖学金
直博到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就读专业,该校全美排名第一
博士毕业当年入选福布斯
全球30位30岁以下科学家
后到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隔年带着学生拿下权威大赛一等奖!
如今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中
日趋主流的多模态对话系统
已经不敢往下说了……
这是不是妥妥“别人家孩子”?
不!这是咱苏州的孩子!
以上华丽的履历都出自
一个叫俞舟的女孩子
88年出生的她
是土生土长的木渎人
直到读大学前一直在苏州
如此优秀且年轻的女科学家
带着对她满满的好奇,
看苏州记者独家专访了远在美国的俞舟
并探访了她在苏州的父母及老师。
01
对话·俞舟
科学女孩“痴迷”人工智能
想打造“有情绪”的聊天机器人
【看苏州】:如今提起人工智能,大家都不陌生。而你所研究的领域是多模态对话系统,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应用场景吗?
【俞舟】:多模态对话系统的研究日趋主流,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语音助手、客服机器人等,都和我的研究领域相关。
比如现在用说话的方式对智能音箱进行一些操作已经很常见,但这尚属单一对话系统,加入包括视觉、文字等形式,就属于多模态系统。
(俞舟2017年底入选福布斯“全球30位30岁以下科学家”)
【看苏州】:2017年底,你入选了福布斯“全球30位30岁以下科学家”榜单,据说从提名到入选榜单的几率在5%以下,而你当时博士毕业尚且不到一年。那入选这两年来,研究上有没有新动向?
【俞舟】:2018年,我在任职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带领学生团队参加了Alexa Prize,该竞赛是鼓励高校学生打造顶级聊天机器人,以推进会话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团队所打造的聊天机器人与人类对话时间达到10分钟,在所有参赛团队中最长,从而获得第一名。
我是非常希望打造一个真正智能化的系统,让机器人理解常识和会话情境,有求必应,实现更好的人机交互。
(俞舟教授团队获得2018年Alexa Prize第一名)
【看苏州】:你觉得自己算是一个工作狂,日常生活中会一直把“人工智能”挂在嘴边吗?
【俞舟】:我生活在硅谷,这里是人工智能的“狂热之地”,所以很多时候,我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很明显的边界。比如去餐厅吃饭,很多时候隔壁桌就在聊人工智能,那偶尔我也会忍不住加入讨论。
还有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她会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样品(demo),问问朋友们有什么使用感受。
甚至过海关的时候,也会被工作人员询问:有一天,我们会被机器人取代吗?那我就会告诉他们:目前不会,但未来说不定会哦。
持续关注苏州人工智能发展
期待与苏大教授做研究交流
【看苏州】:目前,其实苏州也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你有没有关注苏州这一方面的动态?
【俞舟】:当然,一直都在关注,包括一些创意产业园我都有去过,那边还有我的师兄在创业。
而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苏州大学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位置的,有几位教授的研究我一直在关注,并且非常希望有机会去见见他们。现在已经是地球村,未来一定有机会回家乡做研究交流。
(年幼时的俞舟)
【看苏州】:说到苏州,我们还要聊聊你的小时候了,你是从小就对计算机科学很有兴趣吗?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
【俞舟】:准确的说,我是从小就对计算机和英语都很感兴趣,所以在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后,我是那一届唯一一个选计算机和语言学双学位的学生。
后来我以本科生身份申请攻读卡耐基梅隆大学(CMU)博士时,原本没有抱太大希望,最终竟然被录取,我自己都吃了一惊。进入CMU后,我才发现自己的学习背景很独特,因为学科差异大,很少有人会在学习计算机的同时学习语言学,而我两者都懂,就可以把语言学应用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模型中。
感恩遇到“像大学”的苏州中学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看苏州】:我们了解到你是苏州中学毕业的,如何评价母校对你的影响?
【俞舟】:我经常和别人说,我们苏州中学真的很像一所大学。下午4点半就放学,老师也不会一直盯着你,完全看你自己安排。其实这是让你要主动学习,老师负责引导,该怎么学还是看你自己。
很多其他学校习惯用各种课程和自习把学生的时间占得满满的,但那属于被动学习,所以很多人考上大学之后,反而会很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习。但我们苏高中鼓励主动学习。
但苏高中毕业的孩子就不会,因为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
(苏州中学)
【看苏州】:从07年读大学到现在,你已经离家10多年了,一个女孩子走上科学之路,而且又在异国他乡求学工作,是否有过辛苦和压力?
【俞舟】:当然会有,但我是个能很好消化情绪和压力的人,也很爱冒险,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而且我从初中就开始住校,慢慢变得独立,爸爸妈妈也很尊重我,让我自己拿主意。包括我读什么高中、大学、出国,都是我自己做的决定。
至于女科学家,其实在我的行业里,我见到过很多优秀女性。我一直觉得,从来没有所谓规定你只能成为什么人,只要你对一件事有兴趣,不用惧怕,你就可以去做。
02
什么样的父母培养了这样的女儿?
苏州的家里藏着“两位老朋友”
在俞舟位于木渎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她的父母。
(俞舟父母)
从俞舟07年上大学算起,她已经离家12年了。但当记者来到俞舟的房间时,却发现布置原封不动,一尘不染,从小到大的奖状、奖杯都被分门别类地精心收着。
走进俞舟的房间,第一时间就会被床头一整排的书吸引,从四大名著到各类名家名作,俞爸爸告诉记者,这些书女儿全都读过,小时候,俞舟每个周末都会求着爸爸带自己去新华书店买书。
(俞舟父亲俞雄)
俞妈妈说,俞舟小时候喜欢看连环画,俞妈妈就给她买带拼音的那种,在不破坏兴趣的同时,让她自然而然爱上读书。“其实小孩子爱玩是天性,但父母要努力引导孩子。”
(俞舟母亲周江闽)
记者发现,在俞舟的床头摆着一个造型可爱的收音机,俞爸爸说,这是俞舟读幼儿园时给她买的。
“那个时候我听说了一种学英语的方法,就是收听国外电台,我就特意去买了收音机。”
拿着这个可爱的收音机后,俞舟也真的爱上了英语。
小学一年级,家里又来了一个“新朋友”。在电脑尚未普及的90年代,爷爷送给了俞舟一台电脑。
和很多父母“一刀切”地禁止孩子玩电脑不同,俞舟父母让俞舟从输入法学起,后来又给她报了学校的编程兴趣班,计算机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在俞舟面前缓缓打开。
从此,计算机和英语成为俞舟的“两位好朋友”,并陪着她一路“升级打怪”。
(俞舟荣获浙江大学“优秀学生”的奖杯)
03
初中离家住校开始“独立之旅”
父母放手让女儿飞
俞舟父母特别提到,虽然小时候对女儿的教育很上心,但自从她上了初中开始住校,就基本放手了,凡事让俞舟自己拿主意。
因此中考后,当苏州多所学校向俞舟伸出橄榄枝,她自己做决定,选择了苏州中学。
(苏州中学科学楼)
在苏高中,俞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节奏,而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则是当年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张馨若。
2007年,通过多轮笔试和面试,俞舟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当时她可以在全校所有的专业中自由选择,一时有些迷茫的她,第一时间想到要咨询的人正是高中班主任张馨若。
(俞舟高中班主任、苏州中学物理老师 张馨若)
当记者来到苏中探访张老师,问起他是否还记得一位叫俞舟的学生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小俞同学回来看我了吗?
即便桃李满天下,但张老师对俞舟的印象格外深刻。张老师回忆,俞舟所在的班级是他转入苏高中工作后带的第一届,当时的俞舟和其他同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性格沉稳。
“无论考试考得好或不好,在她的脸上都看不出来太多的情绪起伏。她不会沉浸在情绪里,反而是马上去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年幼时的俞舟和父母)
这一点在俞舟父母的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
妈妈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告诉俞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更没有一帆风顺的生活。
“问题会一直出现,你要做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过好每一天。”
在采访父母的最后,当记者问起对女儿有没有什么期望时,爸爸妈妈说出了最质朴的心声:“宝贝,知道你很忙,但要多注意身体。还有,有空时,记得给爸爸妈妈的微信留个言。”
当所有人都在关心你飞的高不高时,
父母更关心你飞的累不累,
而一对豁达开明的父母,
也成为俞舟这个优秀的苏州姑娘,
追梦路上最强大的后盾。
彩蛋环节
我们尽量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深奥的“多模态”——
在网络视频对话里,一个有些腼腆的男生正面对着摄像头做一场网络工作面试的培训,摄像头的另一端则是一个模拟系统。这个系统观察着男生的举止、面部表情和声音变化,并对他进行有关工作上的提问。
在回答某个问题时,这个男生眼睛朝左下看,音量放低,回答非常简短。系统马上意识到“他走神儿了”。这个系统能够实时地观察到人类行为举止的变化。
这个系统叫做 HALEF,基于实时的多模态对话系统,能通过接受不同模态的信息实现更好的人机交互。
这套系统的发明者正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的俞舟,也是该校的语言、多模态和交互实验的主管。
【素材来源:看苏州APP】
快点击“在看”~
为我们苏州小娘鱼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