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会的光芒,不仅来自惊艳亮相的“黑科技”,更折射于“最强大脑”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的发言,就让人颇受启发。
“如果没有森林制造氧气,人类如何生存?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植物都移到室内栽植,产生的氧气供人类呼吸,人类也可以完全生活在室内,不用参与室外活动?”在许多人看来,中村修二的这个想法也许很疯狂。但他认为,创新就来源于“疯狂”的想法。
人工智能最开始走进大众生活,就带着一股让人想不到的“疯狂”。谷歌公司的“阿尔法狗”,在与欧洲围棋冠军樊麾对弈中以5比0完胜,一度让樊麾彻夜难眠。
如今,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印象不再只是“酷炫”,更关注它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使工作提升了多少效率。这种认知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正在步入用机器人来延伸人类智能的时代。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的面纱仍未完全揭开,其规律、模式、发展挑战尚需深化研究。科研人才冥思苦想的“疯狂”念头,正是揭开面纱的神奇之手。
同样是在智博会上,有互联网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国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是靠创新、靠市场做起来的,我们不应该害怕创新企业变成巨头,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巨头不创新。”企业成长如此,地区发展也是如此。当下,重庆智能产业的发展已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要想攀登到更高的位置,同样需要不断激发创新潜力,打造更多的“拳头产品”。
智能化是要为经济社会生态及各种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需要勇敢地在“无人区”跋涉。只有让科研人员跟随自己的想法,产生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在出乎意料的创新之中引领预期,在社会没有意识到的潜在需求领域创造有效供给,才能促进智能产业取得更大发展。
置身智博会现场,就像推开了智能世界的一扇窗,从中可以感知到全球智能发展的风向,让重庆的“智慧树”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汲取到最精华的养分。未来,这棵“智慧树”如何在智能化丛林中节节生长,有更高的能见度?打造优良的创新生态环境,激发企业家、科学家和科技人员更多“疯狂”的想法,勇闯智能化发展的“无人区”,这是更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