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技术能推动广播融媒体发展吗?

人工智能与广播创新

“未来传媒业的发展 , 很大程度上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关联在一起。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形塑了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 , 也在微观上重塑了传媒产业的业务链。” 广播如果能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将能更好地推动自身的“融媒体”发展,开拓探索人工智能语音新兴产业,为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找到一条新路。

什么是人工智能技术

上世纪 50 年代,人工智能概念被首次提出;1969 年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已得到国际认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 AI。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温斯顿(Winsto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智能搜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生活预测、人机交互等多个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前沿学科中被极度关注的领域,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可以被称之为“人工智能时代”。

广播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多种创新可能性

在这里关键你自己要做到:诚心为客户着想,真心帮客户做市场。还有,跟客户在一起、通电话等各方面联系、接触都要面带微笑。不管你心中有多愤怒,千万不要表露出来,人很容易忘记别的好的方面,却很容易记住别人做得不好的方面。

1

共同打造“AI(人工智能)+ 音频”的产品基地

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声音都各具特色,相当于一个多元化声音的音源库。广播电台可以主动与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展开合作,对这些“好声音”进行开发利用。例如:在常见的消费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陪伴性机器人方面,可以开发提供多种语音风格的选择;在智能车控系统上,增添多种个性化声音,提升客户体验。最重要的是,这些“好声音”进行开发利用后,广播电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对这些主持人的声音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找出不同受众群对声音的精准需求。有了这些分析数据,就可以准确地为听众定制短音频产品,进行细分式的推送分发,对不同受众节目主持人安排也更加有针对性。

2

用语音处理技术完成语音转化

国内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可快速将持续语音流转换成文字,准确率高达 98%(普通话方面)。随着广播电台融媒体的发展,日常海量的音频产品需要拆分包装后多渠道分发,利用人工智能的语音处理技术,通过搜索关键字,对音频产品进行拆条,可以提高音频产品分发的效率。例如:编辑人员需要从一个小时的广播节目音频中,将精彩的十五分钟音频剪辑出来,如果按照传统的操作方法,需要人工去听、去截选。有些新媒体分发,除了要音频以外,还需要节目内容的文字,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去听并整理成文字。这个过程少则需要一个小时,多则需要两个小时,不仅制作成本高,效率也非常低。然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编辑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搜索,自动锁定目标内容,实现快速拆条剪辑,把剪辑好的内容再通过语音转换文字的功能一键完成,这样,工作效率将大大提升,原本一到两个小时的制作时间可以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智能终端的打造 :创新性地提供人性化服务

在移动互联时代,不少传统广播电台都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如何提升受众使用广播终端的体验感?如何更好地利用广播终端服务好听众?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1

打造频率智能化形象代言人,创新智能语音即时互动功能,提升受众的节目参与体验

苹果(iPhone)用户与 Siri(智能语音控制功能)对话、微软用户问小冰(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用户与人工智能虚拟人物的交互乐此不疲。广播电台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打造一个广播频率的虚拟主持人,让节目更加具有贴近性、亲和力。例如:针对虚拟主持人,在一些互动性强的节目中开设5~10 分钟的小环节,由主持人与智能虚拟主持人共同主持。或者,听众在收听广播过程中,对主持人发起的话题产生兴趣,就可以拿起手机点击客户端,进入互动界面。该互动界面会马上弹出虚拟主持人的形象,听众通过语音功能将想表达的内容发送到节目的后台,经过后台编辑把关筛选后,将听众的语音直播出去。对听众来说,可以像日常发送微信语音一样参与节目互动,大大提高互动体验的便捷性和及时性,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多种场景植入,创新广播传播内容

以每年各省市乃至全国“两会”的采访报道为例,广播电台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两会”报道上做出创新。例如:为频率智能化形象代言人专门打造一个跑“两会”的专栏,重在利用机器人的大数据分析功能,为受众奉上“数读两会”“两会热点关注”等大数据新闻,丰富两会报道的内容及形式,有利于提升广播电台的社会关注度。

智能软硬件应用 :探索建立 AI 智能语音合成实验室,提供广播电台全流程改造解决方案

2016 年《科学》杂志预测,到 2045 年,全球将有 50% 的工作岗位由人工智能机器来替代,而在中国这个数据将高达 77%。未来 30 年内,在中国每 4个工作中会有 3 个由人工智能来替代。借助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对广播电台采编流程进行全流程改造,解放人力,让采编播人员从事更有创造力、更高附加值的工作,打造出样板模式。

广播电台的传统采编流程基本为:记者或主持人外出采访→编辑或主持人整理录音→音频上传至播出系统播出。而在向融媒体转型过程中,记者或主持人的外采内容首先须在微博、微信或手机客户端中推送,节目播出后在两微一端进行总结式推送。整个融媒体生产流程涉及了双向转换过程,采访录音转换成文字,文字再转换成播出音频。

目前,全国各广播电台都有“简明新闻”环节,由播音员播报新闻。相较于其他音频内容, “简明新闻”较少感情色彩,完全可以运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替代人工播报,让播音员从事更需要感情投入、更具技术含量的音频内容生产工作。

人工智能的语音合成产品可以即时为用户提供语音转写、录音整理服务,但目前只作为辅助工具在某些采编播环节中使用。如果人工智能与广播电台的播出系统合作,加入语音合成模块,编辑就可将一些突发性的新闻和“简明新闻”,直接编发成文字传送到直播室,由语音合成系统模块直接转化为语音播出。

作者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原文详见《中国广播》杂志2017年第12期)

微信编辑 | 肖婧为

编审|饶雷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18B0M025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