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社交APP背后的心理需求:第二身份与私人空间

核心要点 :1、社交APP所需要满足的需求包含功能性和心理性两个部分 ;2、线上社交是线下社交的一种镜像;3、 使用社交APP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构建自我的过程。

引言

社交APP是通信媒介的创新与延续,是线下交流在线上的一种再现。从最早的在线社交论坛网站到现在的各类社交应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应用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交APP本身的诞生依托于人对于构建、维持人际关系的功能性需求中,却又不止于功能性需求。对于社交APP使用者而言,心理需求是未被言明的本质需要。满足功能性的需求是比较简单的,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则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没有给出思考的时间的条件下,就催促着人们踏上新征程。线下社交是本原,线上社交是镜像。变化的流动的关系网决定了心理需求的多变性,也直接影响了社交APP对于变化的刚需。

在社交APP所承载的众多心理需求中,第二身份的认同和私人空间的构建是一个关键。我打算围绕这一点来打个草稿,先从线下的现实情景说起,再来谈线上社交是如何与线下相照应的。

无人不渴望认同,又无人不渴望离开注视

你或许来自农村,但在城市的喧嚣中有些无所适从;你或许来自异乡,但却迫切想要找回故乡的亲切感;你或许暗恋上了一个人,但却迟迟不敢告白,也不想告诉任何人。无论你是谁,只要你生在这人间,你就会发现,你的身份很有限,你的现实也很有限。有时,你对自己的身份很满意,但是却也想探索不一样的生活;有时,你对自己的身份很失望,,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遇来迅速地实现改变。人会在意自己的身份,并刻意地构建自己的身份。悦己是自我认同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缺乏他人的认同也使得悦己很难延续。不管你给出怎样的自我安慰,你都无法摆脱你对于他人认同的渴望。

可惜的是,获取他人的认同有时候会遭遇失败,甚至于说大概率是会失败的。更为残酷的地方在于,当你获得他人认同的时候,你往往也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人设。然而,人设未必符合你的真性情。所以,我们会有一种出格、反叛的冲动,想要离开名曰身份的牢笼。当人们试图展示真性情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离开他人注视的冲动。没有人想在他人面前变得奇怪,即使这种奇怪符合他的本来愿望。用通常的话来说,这就叫做面子。

因而,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在认同和逃脱中摇摆不定,他想要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却又不想完全丢失个体的存在性。人前是一种状态,人后又是一种状态,而最令人烦恼的地方在于,我们似乎怎么也无法达成“自在自得”的幸福状态。

线下是伤痛的起点,线上是治愈的旅行

人的存在是有伤痛的,而线上就是我们渴求的治愈的心灵场所。线上社交始终不是全透明的,保持了一种虚拟性。当你在QQ或者微信上注册了一个新的账号时,你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与线下不同,线上的设置相对自由。你可以任意修改自己的账号主页,更改各类信息,并不需要其与现实完全吻合。在线上交流的场域中,每个人都是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的双重拥有者,后者不受阶层、家庭、职业、学校等影响。换句话说,线上社交为我们摆脱自身现有身份和现实有限性打开了一扇窗。在社交APP中,你可以设置分组,加入不同的群聊,书写一些自己才能看到的日志。我们既可以专注于社交APP所承载的有限的私人空间,也可以将其作为新的公共舞台,构筑新的自我角色。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同时构建多个角色,这为我们从现实的单一身份中解脱出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线上社交就是一次重新探索自我的过程。如果线下是伤痛的起点,那么线上就是一次治愈的旅行。在社交APP上,我们大可不必理会熟人,暂时离开熟悉的场域和熟悉的注视,在新的平台重新找回自我。毕竟,每一笔伤痛都需要补偿,而线上社交为这样一笔补偿提供了可能性。

结语

因而,颇为矫情地说,社交APP所代表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发现和构建自我,好的社交APP就在于为灵魂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社交APP里所真正承载的,是一个个孤独地、带着伤痛的灵魂。

PS:我是一名专注于解读和分析与互联网社交类产品的自媒体作者,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一波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104A0OUML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