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每日推送10次意味着什么?——关于微信公众号生产过程中的新闻节奏的田野观察与思考

本文根据研究者田野研究的资料和其他公开资料,考察微信公众号生产过程里的新闻节奏的变化。作者认为,推送次数增多,转载非原创内容、重视情感类内容而非硬新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持了微信公众号生产节奏的加快。新闻生产节奏加快也造成了负面后果,最显著的就是编辑工作压力增大和推送内容强调情感而放弃了深度。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节奏(news cycle)与普通受众的生活节奏相吻合,同时,媒体的生产周期也重新安排了新闻事件跟普通受众见面的时间。普通受众的生活周期是24小时,每24小时要进行相同的社会活动,起床、吃饭、上班、下班,这一套生活流程里,时间是最重要的标杆,划分、切割不同社会行为及其对应的发生场域,提醒他们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传统日报的生产周期也是24小时,每个24小时里所发生的新闻都统一安排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跟受众见面(比如日报早上6点跟第一批读者见面,电视晚间新闻7点播出)。好新闻要拼时效,这也是考验记者职业能力的基本功之一。

媒体工作的内部日程和生产周期会影响新闻判断,形成新闻常规。塔奇曼(Tuchman)在电视台里进行田野研究,发现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新闻事件最容易成为新闻,同样的新闻事件如果发生在下午7点以后,由于记者们大多已经下班了,那么这样的事件更难得到报道。吉尔伯(Gieber)也发现,越接近截稿时间,报纸版面上留下的空白越少,编辑也不情愿撤下已经编好的稿件换上新稿件。因此,新闻被公布出去,要“屈从”于媒体机构的生产周期。

互联网媒体从技术上取消了“截稿时间”这一限制,媒体可以24小时随时发布新闻,新闻生产的节奏大大加快了。厄舍(Usher)于2010年1月至6月在纽约时报实地观察了六个月,她认为,即时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这三个特点区别了互联网媒体生产与传统媒体生产。其中,即时性(immediacy)指的是新闻一经制作完成、尽快发布出去这一过程,很明显,即时性原则涉及新闻生产节奏的变化。

新闻生产节奏大大加快,意味着更多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的投入,那么,媒体机构采用了哪些措施来有效保证新闻节奏的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新的工作常规(routine)?新闻节奏加快,对媒体机构和普通用户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本文所关注的研究问题。本文考察微信公众号生产过程中新闻节奏的变化,通过田野研究资料,描述新闻实践发生转变的过程,以及产生转变的后果。本文所描述的画面和场景,发生在互联网媒体(有时候也被称为数字媒体、社交媒体或融合媒体)已经全面超越传统媒体这一历史背景下,传统媒体组织内部针对互联网用户的新闻生产节奏发生变化。那么,哪些工作常规被保留,哪些被改进,这些变化蕴含了什么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将是本文描述的重点。

研究方法与资料

本文的田野资料,来自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作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挂职锻炼期间的观察与访谈,以及收集的公开资料,包括该中心从业人员公开发表的文章、其他研究者对该公号的研究资料,还有微信公号推送的文章等。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党报,人民日报历史悠久,影响力巨大,面对互联网潮流汹涌,它一直努力跟上。它在1997年就开办了自己的网站,2012年开通了微博账号,2013年开通了微信公众号,2014年上线客户端,根据“中国新媒体大数据平台”的统计 ,其微信公众号的总阅读数和平均每篇阅读数都是全国第一。

在技术层面上,人民日报的微博账号和客户端都可以实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发布消息,而微信公众号每天则只能推送10次消息,每次多则4-5条,少则只有1条,因此,微博账号和客户端似乎生产节奏更快,那么,为什么微信公众号更值得关注?

第一,作为每日使用时间最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媒体,微信对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渗透是全方位的,远远超过了微博和客户端。人民日报微博上的每一条推送,点赞数或评论数很少过万,而微信公众号里每一条推送,阅读量都在10万次以上,点赞量超过10万次的也不少,两者的社会影响力,不在一个量级上。即使生产编辑人员,也很骄傲自己微信公号的巨大影响力:“我们的微信公号(在整个公号界)一直是第一!”(访谈,2018年1月12日)客户端理论上可以做到24小时发稿,但是影响力不如微信,同一条推送《人类射击速度极限是多少?武警特战队员告诉你》(2019年5月2日),发布2小时后,在客户端的阅读量不足8万,点赞数732次,在微信公众号则突破了10万,3885人推荐“在看”。

第二,24小时发布消息的技术障碍消失了,但并不等同于媒体在实际操作中选择24小时发布消息。人民日报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团队常规每日工作时间都是早6点至晚12点,节假日调休。从下文将要论述的新闻节奏加快带来工作压力剧增这一点来看,微信团队的压力是最大的。客户端团队编辑数量在20名左右,背后有整个报社600名记者在内容上的鼎力支持,微信团队只有9名工作人员,报社普通记者的稿件很容易出现在客户端里,却基本不可能出现在微信公众号里,所以,微信团队最适合展现新闻节奏加快带给普遍编辑的工作压力。

第三,从内容方面来看,除了偶尔的重大时政新闻之外,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从标题到正文都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跟印刷版上严肃庄重的“人民体”叙述风格截然不同。人民日报客户端里可以阅读报纸印刷版全文,报社600名记者也会给客户端其他频道供稿,所以,客户端内容的情感色彩不如微信公众号那样鲜明。这意味着,微信团队跟传统编辑团队的差异体现得更明显,因此本文选择了微信公众号及其生产团队为研究对象。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周期

从技术角度而言,腾讯服务器可以做到每天24小时不停推送人民日报公众号,但是截至目前,机构媒体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次数的限额是10次,而且只有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少数媒体才能获准每天推送10次——推送次数越多,意味着媒体级别地位越高。

我曾经跟另一家机构媒体的新媒体负责人谈起来,人民日报公众号每天推送10次,他的第一反应是充满同情地哈哈大笑:“每天10次,真要累死他们了!”(访谈,2018年3月12日)这家媒体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上午9-10点和下午4-5点推送两次,每次4-5条内容,前面几条是原创新闻,最后一条都是推广。

每天早上5点到晚上11点之间,人民日报公众号在18个小时之内10次推送。整个部门分成了早午晚三班。

表1里的推送时间并非固定不变。我在田野过程中看到,工作日里经常每天推送只有8次或9次,周末有一天只推送了6次,主任对此是默许的。但是每天一头一尾,早上5:30和晚上22:00推送不能缺席,这两次推送都包含音频,需要提前制作。

每次推送基本间隔2个小时,有时会间隔1个小时。考虑到整个部门负责微信公号的全职工作人员只有9个人,我很理解同行为什么会对他们表示同情而不是羡慕。推送节奏越频繁,意味着编辑的工作强度越大,每隔1-2个小时,就要重复刚才的工作流程,长此以往,编辑们难免疲倦。

我刚去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挂职,第一次拜会部门主任,他就说:“你能来我们这里值班吗?”然后,立刻否定了刚才的问题:“算了,早班上班太早,你过来不方便,晚班下班晚,你回家也不方便。”后来我得知,主任所说的早班工作时间是从早上5点到下午3点,晚班从下午2点到晚上11点。他说的是实情,无论哪一个时间段,对我来说,都不合适。这也说明,这里缺人手,主任碰见一切潜在人员都想发展成为自己手下的编辑。我在新媒体中心很少听到编辑们闲聊,这里没有人浮于事喝茶聊天的现象,每个人上班时都万分紧张。

微信多次改版,每个用户的手机屏幕里,能够同时呈现的订阅号往往不超过10个,最新推送的公号被显示在最上面。用户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时间点开公众号阅读内容,因此,更多推送次数,增加了公众号停留在用户手机所显示的订阅列表里的机会,从而吸引用户点击公众号。也正因为如此,只有获得特许机会的媒体才能够增加每日推送次数。

人民日报印刷版在重大时政新闻领域里有着独家权威,微信公号编辑们会很乐意选择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新闻事件进行单独推送,因为这也是减轻工作负担的机会。推送内容来自权威媒体,编辑们没有权力修改一个字——这对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编辑来说反而是好事,把他们从繁重工作中暂时解放出来,只要更改版面格式即可。而且,与国家领导人相关的重要事件只能单独推送,不能一次推送好几条——这等于变相减少了编辑的工作任务量。但是,这种情况不能每天都有,有时候甚至一周也没有一次。

说到底,媒体乐意增加推送次数,其目的就是用新鲜内容吸引读者回到自己的页面上来,新鲜内容才是网络媒体所看重的。然而,高频率的推送节奏,使得编辑工作强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尤其跟负责印刷版的报社同事相比,新媒体中心的工作节奏和强度更高,收入却未必能够体现他们的辛苦,难怪这里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9岁,与互联网有关的工作真是吃青春饭!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转载,非原创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大量内容并非本报记者的原创新闻,而是采集和编辑其他机构媒体或自媒体的原创内容,获得对方授权之后修改标题和文字,再次推送。

推送时,人民日报会要求对方“打双勾”,即允许人民日报修改文章,并且不显示转载来源(访谈,2018年1月25日)。刚听到“打双勾”这一要求时,我暗自惊讶。转载是免费的,通常情况下,原创公众号都会要求显示转载来源,来作为对免费转载的交换。

很明显,较之“打双勾”,“打单勾”更可能吸引用户点击原创公号,为其带来更多流量,因此很多原创公号更愿意“打单勾”,在显示原创链接的前提下被免费转载,而“打双勾”就降低但并非杜绝了帮原创公号吸引用户的可能性。

“打双勾”体现了人民日报和原创公众号之间的不平等交换关系。原创公众号被人民日报转载既没有一分钱报酬,也难以吸引用户点击自己的公号,但它们依然允许人民日报转载,可能只是看重人民日报的名声大影响广,毕竟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拥有1800万订户,每一条推送阅读量都在10万以上,即便能够在这些文章的作者署名处出现自己的名字也能赢得名声。2018年1月,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关于“冰花”男孩的首发文章点赞量不足1万,被人民日报公众号转载之后,点赞量超过10万。但是,也有些提供高质量独家消息的媒体公众号拒绝被转载,人民日报得不到同行的高质量内容,因而多转发那些新闻属性并不强的内容。

获得原创媒体的授权之后才能转载,人民日报通过这种做法以示自己尊重原作者和机构的版权。但是,授权转载需要时间,编辑等待的过程中,时间慢慢流逝。上午10点发生一则突发性事件,12点原创媒体发布第一篇报道,人民日报的编辑读到之后便联系原作者请求授权,等到原作者同意授权,人民日报公众号能够转载发布时,已经是下午4点甚至第二天了。授权转载拖慢了新闻发布跟用户见面的速度,也损害了传统的时效性原则。

编辑每天浏览大量的机构媒体公众号、微博账号、新闻网页或其他媒体客户端,从中寻找合适的文章进行转载,这个过程完全靠人力,耗费大量时间。合适素材不是“被推”到编辑面前,而是编辑主动在互联网上寻找的结果。编辑团队按照自己的工作节奏来推送新闻,新闻事件本身的时效性并不是他们选稿的标准,新闻事件引爆成为热点话题,才能吸引编辑团队的注意,才可能被转载进而获得更高关注度,人民日报公众号更像是一个“热点文章放大器”,而不是“爆款制造器”。

微信公众号的新闻判断

频繁推送,非原创内容,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使得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编辑们取消了实地采访,只需要对内容进行核实,进行修改润色,使之符合自己公众号的风格即可。腾讯公司规定,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阅读量和点赞量超过10万以上,就不再显示具体数值,只显示“10万+”。

人民日报公众号拥有1800万订户,刚开始进入田野,令我惊讶的是,这里每一篇文章阅读量都是10万+,点赞量超过10万+的文章也不在少数。那么,什么样的稿件,会带来高阅读量和高点赞量?哪些文章最受用户欢迎呢?编辑们所采纳的新闻判断标准是什么?跟传统报纸有什么不同?

负责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告诉我,他们内部做过统计,下列三类稿件的阅读量最高(访谈,2018年1月30日)。

第一类是重大时政新闻,比如十九大和两会。人民日报在全国媒体圈和普通国人的政治生活里,具有极高的政治权威性,读者们阅读惯性使然,碰到这种重大时政新闻就习惯阅读人民日报,爱屋及乌,顺带阅读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2017年两会期间,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原文长达1.8万字,刊登在印刷版上,微信公众号做了500字简写版,阅读量达到惊人的200多万。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007A007U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