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当我们在谈论社交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者| 小白本白

图片| 来自网络

这个选题是因为小白最近在研究社交产品,从校园社交、陌生人社交到视频社交的产品,通通体验了一个遍。

在研究社交产品的时候,不禁有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时代需要被满足的社交需求?要搞懂这个问题,我又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社交?

社交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社会交际=人的交际,作为一名小白,迅速陷入信息和思考的漩涡,又在强迫症影响下,拿不出清晰的方案非常难受,因此拖更很久。

这里只能尽量讲一讲我的粗浅理解,希望和大家讨论,增进思考。同样在产品路上行走的各位大侠,不妨关注,小白勤劳更新。

01

什么是社交需求?

在这个互联网改变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社交面临了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方案,而互联网也被寄予了满足人类更深层次社交需求的厚望。

那么什么是社交需求呢?什么又是线上社交的需求呢?

根据(老生常谈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社交需求是一个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在满足了生存和安全需求之后,人自然就有了社交的需求,在社交的需求之上,人们还希望受到尊重和获得自我实现。

要分析清楚社交需求,就需要对社交做一个厘清,我们在谈论社交的时候,究竟是在谈论什么。

来看看社交的定义:

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

——来自百科

其中的关键词:主体、工具、方式、交流、目的。

这些关键词覆盖了社交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我们明白整个社交的流程和其中潜在的需求。

02

几个关键词

一、主体:人和人

社交的核心是将人和人联系起来。人和人通过关系连结,组成关系链,再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

一般对社交关系的划分是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前者是强关系,后者是弱关系。但是,这样的划分稍显粗糙,在熟人社交中,也因亲密程度不同,导致社交的行为大相径庭。

比如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发朋友圈了?就是因为当朋友圈关系日渐臃肿之后,单一的社交动作不能精准满足社交需求了。而分组可见的功能伴随的复杂操作、错误概率,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想要把社交需求分析得更精准,就需要把熟人社交中的关系链划分得颗粒度更细。

这里借用文化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社交关系链。首先,中国社会是一个圈子社会,一个人的主要社会关系由不同的圈子组成,比如工作圈、校友圈、兴趣圈等等;而圈子的形成基于人和人之间的共同点,比如同乡、同校、同部门等等。

小白画了一个草图,以个人为中心,通过不同的维度展示个人的社交关系,距离中心越近则关系越近,一共分为亲密圈、熟悉圈、认识圈三个圈层。圈层越靠内,关系越亲密、社交行为的频次越高,内容越丰富、需求越大。

亲密圈:共同生活场景交叉最多的人,关系好交际多,如天天联系的对象和父母;

熟悉圈:

两种可能:关系好交际少 - 以前的好友、发小

交际多关系一般 - 如工作中的朋友

认识圈:关系浅、交际少

所有圈层又分为不同维度,主要是亲情、爱情、友情和职场。这里还单列了一个权力维度,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权利距离很高的国家,因此在涉及到上下级关系时候,会有较强烈的距离感。在家庭教育偏权威化的家庭,父母也属于权力维度中,难以进入到最亲密的圈层。

二、 工具(方式)

工具即人们实现社交的有形载体,在历史上的社交工具如:书信、电话、互联网;随着技术的发展,每一次工具的进步都伴随着人们社交范围的大幅延展,效率的极大提升和随之而来对各个行业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邮件、IM工具、社交社区、社交媒体等等形式的工具,使得人们的社交行为被重塑,产生了更多可能性。

更加具体一点,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工具就是不同的社交产品。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能更好满足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社交需求的工具,正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方式是指线上社交实现的不同形式。

其中又包括:人与人组织方式、信息交流方式、内容形式。

人和人组织方式:

一对一/一对多,私密社交/公开社交;

时间差:即时、延时;

内容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不同社交方式的选择,受到关系链的影响。

亲密圈:交际人少,频次高。

因此倾向于一对一的沟通,强调沟通的即时性,各种内容形式都能接受,喜欢视频们可以展示更多内容,提高沟通效率。例如:小白每天和父母沟通打视频电话。

熟悉圈:交际人较少,频次较高。

倾向于延时的一对一社交。例如:好友过生日发祝福、给领导过节日发祝贺。

认识圈:交际人多,频次低。

倾向于延时的一对多社交。例如:认识的人发朋友圈了,给她点个赞吧。

此外,还受到用户习惯、交际场景的影响:

用户行为习惯是指用户群体共性或者个性的社交习惯,比如老一辈以文会友的习惯,00后喜欢用图片和视频交流的习惯。而交际场景也很重要,如在周末和平时的职场社交行为就不尽相同。

三、交流

信息和思想、单向与双向

首先强调交流的内容:一个是信息,一个是思想;

人们通过社交来交换信息,保持联系时刻进步;通过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获得归属感。大部分时候,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融为一体的,在社交的过程中密不可分。部分时候有一定区别,如媒体类社交产品注重信息即内容;兴趣社区等产品强调用户思想的个性化表达。

其次是交流的方式,这受到交流内容的影响。如果侧重信息的传播,由于产生信息和知识的是少部分用户,大部分用户为接收者,因此更加强调单向的传播,接近于媒体。如果侧重思想的双向交流,那么用户处于双向沟通的平等地位,则接近于社区,产品设计上也会更注重用户的双向沟通交流。

四、目的:动机

社交行为一定是出于特定的动机,可能是害怕孤单,可能是需要归属感,或者是想要通过社交获得人脉。这些动机可以如下归类:

生存需求(性)

这一点无需多加解释,生理需求是第一需求,漂流瓶、摇一摇、陌陌、探探等产品或者功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尊重的需求(爱、理解、存在感、归属感)

人们渴望被爱和被理解,体现在具体的社交行为中,包括和亲人朋友维持良好的互动、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网络上获得赞美与肯定等等,当熟人圈层中没有办法满足这一需求的时候,大部分人就会转投陌生人社交。

自我实现的需求(求知欲、成名、求利)

名利都是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求知是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之一。

微信占据了社交产品的大半个江山,从垂直领域入手是很多产品的突围之路,比如主打职场社交的脉脉,以及众多陌生人交友、校园社交、兴趣交友的产品。能不能成功,主要在于它们的工具是否适合该社交场景,能否能满足微信没覆盖到的需求。

这需要对社交的方方面面进行考量。

03

社交分析模型

以上关键词厘清了社交中会涉及到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总结为如下模型:前三者是影响因素,后面的社交具体方式受影响,合适的社交工具需要能恰到好处地将这些方式组织起来,从而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社交需求。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来,什么是线上社交的需求?

必备属性是符合线下的社交关系和社交行为;

期望属性是推进社交关系的维护和变化;

魅力属性是满足线下社交不能满足的功能。

而具体到不同的场景和产品中所面对的社交需求,还需要单一分析,篇幅有限,下一篇推文将探讨视频社交的问题,敬请关注,也欢迎公众号留言讨论。

·END·

产品小白GIT

微信号:startingpm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019A0LOOI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