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70年,武汉从“钢筋铁骨”起步,走向“芯屏端网”

导 语

5月的武汉,捷报频传。

中国信科光传输容量再达国际领先,武汉华星光电即将建成全球最大低温多晶硅单体工厂,中国最大以游戏为核心的直播平台斗鱼正式启动赴美上市。

这与印象中“一钢独大”的武汉大相径庭。武汉解放70周年,曾经“钢的城”,加速跑向为“芯的城”。

“一五计划”时期布局的“武字头”企业,打下了武汉产业之基,为发展腾飞提供了物质条件。历史地看,没有昨天的钢,可能就没有今天的硅和芯;没有昨天在工业化道路上奋力起步,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智能制造。

2019年1月2日,国家存储器基地(一期)现代化的生产厂房。这里是量产我国首批自主三维闪存芯片的首个国家存储器基地 记者高勇 摄

“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只有有强大的现代工业制造业,把创新搞上去,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强大,一座城市才有一飞冲天的底气。

70年,时代在变,产业在变,武汉打造国之重器的努力不变,自主创新的精神内核不变。

从“武字头”企业到四大国家新基地

说到新中国工业70年发展史,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武”字头企业注定绕不开。

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先发城市之一的武汉,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工业百废待兴。1949年10月5日,中共武汉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决定:“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工业城市。”

中国信科现代化的SMT生产线,工作人员将贴装好的PCB板归类 记者高勇 摄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出炉,武钢、武重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在汉落地。随着“武字头”企业陆续投产,到1959年,武汉工业总产值达到33.89亿元,比1957年增长了133%,比1952年增长了613%,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居全国第四位,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制造业城市。

这些在荒芜的土丘湖地建起来的“武字头”企业,挺起国家脊梁,铸就了武汉工业重镇的基石。到1962年“二五”计划完成时,武汉已形成了冶金、机械制造、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和食品、化工、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武字头”企业给武汉60年来工业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推动武汉目前形成了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六个产值过千亿产业。

今天,在光谷、在车都、在临空港、在新洲,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四大国家级新基地平地而起,一如60年前的“武字头”,给武汉这座“国之重镇”赋予新内涵。

从“钢产量”到“硅含量”

市统计局统计,2018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含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4.3%,高全市平均增速13.7个百分点;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为28.1%,提高3.1个百分点。

武汉正告别那个“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的“钢产量”时代,扑面而来的,是“硅含量”的新气象。

国家存储器基地长江存储生产的中国首颗自主研发32层三维闪存芯片 记者高勇 摄

硅是芯片制造的重要原料,而芯片是信息产业的粮食,其中存储器芯片是应用最广泛、市场最大,所有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相机、电脑都离不开它。“工业化时代拼的是钢铁,信息化时代拼的是芯片。”国家02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说:“过去讲究钢产量,未来要看硅含量。”

自主创新是深入武汉工业骨髓的基因。在奋战“钢产量”的年代,“武字头”企业持续填补技术空白,相继创造多个全国第一,引领我国工业发展。

200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黄金十年”开启,武汉“芯”梦想开始酝酿。2006年“武汉新芯”诞生。“如果不做这件事,在中国未来半导体产业的版图上,就没有湖北武汉的名字。”回首往事,华中科技大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邹雪城教授感慨道。

2015年,发展存储器芯片正式被确定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正式启动,长江存储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组建,“武汉新芯”成为其全资子公司。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在规模化发展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今年4月,由“武汉新芯”牵头,67家半导体三维集成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半导体三维集成制造产业联盟。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正以长江存储为核心,打造先进存储产业集群,加速国内存储芯片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从老工业城市到高新产业重镇

武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国内显示面板“三巨头”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京东方在武汉集结。今年,他们均迎来收获期。华星光电即将建成全球最大低温多晶硅单体工厂,天马微电子新增145亿元投资建设6代线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京东方第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预计今年将投产。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光纤预制棒 记者高勇 摄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勇说,武汉在这一块抓得很精准,未来很可能成为中国面板业最集中的区域。

在“端”方面,武汉聚集华为、联想 MO-TO、小米等一批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在“网”方面,中国信科光传输容量国际领先,武汉光通信网络技术领跑全球。

“武汉产业结构正悄然生变。”市经信委表示,武汉完成了“老工业”向“新工业”的转身。

市统计局统计显示,全市工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冶金、机械、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发展为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工和建材11大支柱产业。并且,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提升,形成了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3个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价值研究中心主任汪海粟教授认为,武汉工业曾经非常依赖钢铁、汽车等“大块头”,过去几年,武汉工业呈现“多点开花”。

“脱胎换骨”后的武汉,在以“互联网+”为特征新的产业革命来临之际,正在以崭新姿态拥抱新经济。

这里,华为、腾讯、百度、小米均设立研发基地,小米武汉总部将打造万人规模。

这里,集聚了60多家第二总部企业。

这里,是互联网创业“第四城”,本土发展起来的网络直播平台斗鱼正式启动赴美上市。

市民生活变迁:

从解决“有没有”,

到解决“好不好”

70年,普通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生活的“翻天覆地”。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摞起来,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生活变迁史。

让人民吃得好、穿得暖,生活越来越好,是70年城市发展的一条主线。

在物质短缺年代,为了解决“吃、穿、用”问题,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居民手中,保证基本供应。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率先搞活,恢复发展个体经济。短短几年,一条窄小街巷,成为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逛趟汉正街能搞定全家老小吃穿用度,是武汉人的日常,也是全国人的羡慕对象。

青山棚户区旧景 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此后,物质走向充裕,生活奔向小康。一只澳洲龙虾,可以3天内从捕捞地快递到家门口,吃不仅方便,也更有口福;人们从棚户区、团结户、筒子楼住上了环境优美的新居;春天赏花秋天赏叶,武汉满城的花,七天也看不尽。

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终将呈现于生活的越来越美好,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生活之路”。

曾经最羡慕米粑粑

现在一键下单澳洲龙虾

武汉市民刘女士生于1953年,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和兄弟姐妹的早饭便是清汤稀饭和萝卜丁,上学路上最羡慕手上拿着米粑粑的街坊小孩。

新中国成立初期,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凭票购买生活用品。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各种糖类票等。穿的有布票、背心票、布鞋票等。火柴、抹布等用品也要用票。

“老公去武汉商场彻夜排队,凭票买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当结婚礼。”婚后,刘女士和丈夫住进了单位分的不足20平方米的“团结户”小平房,公用的厨房经常有邻里锅碗瓢盘的“摩擦”。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生了孩子,添了人口,多了一份‘计划’物资,那个年过得稍微宽裕一点。”

上世纪90年代,刘女士一家从平房搬进了单元楼,三口之家虽挤一间房,厨房、卫生间无需共享,总算有了“私密空间”。

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进入商品房时代。经历“房改”的刘女士一家搬进了宽裕的楼房,后来,置下了高层电梯房。

超市海鲜现做现吃 记者詹松 摄

刘女士最近经常去超市买些有机蔬菜,给老公买点精致的好茶。这几年,大型商业体在三镇遍地开花,市民开着车、乘地铁,甚至步行就能在家门口逛个过瘾。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足不出户,一部手机可以搞定衣食住行。一只新鲜的澳洲龙虾,甚至可以72小时内从捕捞地快递到家门口。

从选择单一到挑花眼

四代人的饭桌

记录武汉人“口福”

上世纪50年代,市民赵先生的父母来到武汉支援城市建设发展。“那个时候专门去餐厅吃饭是一件奢侈的事儿。”赵先生回忆说。

上世纪70年代,德华楼、大中华酒楼、老通城等老字号成了市民心中“下馆子”的不二选择。“四个人,去一趟餐馆要10元钱!”对于普遍月收入在50元左右的市民来说也是一笔不菲开销。

上世纪90年代,赵先生孩子这一辈有了更多选择,过生日在餐馆里聚餐已成为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2019年2月6日大年初二,吴家山某大型家居购物中心餐厅爆棚 记者何晓刚 摄

如今赵先生一家早已迎来四世同堂,全家出门聚餐可以从“天南”吃到“地北”,国内到国外,最小一辈更是在美食环绕中成长。

从吃不饱到吃不完,单一选择到挑花眼,从吃饱到吃巧,再到吃健康,一代比一代更有“口福”。

从棚户区住进新居

几分钟就走到杨春湖岸边

“我盼着住进舒服的楼房盼了几十年,关注棚户区改造也关注了十多年。”2016年搬进青山区保障房项目青馨居小区的胡友明夫妇,让周边不少商品房小区的业主都羡慕不已,从家里走几分钟就到了杨春湖岸边,每天傍晚沿湖散步,成了胡友明夫妇风雨无阻的生活习惯。

在胡友明的家中,记者看到,60平方米的房子里,简单的家具布局使得房间并不显局促,客厅和卧室的墙面上都挂有字画。在较大的卧室内,床边还有一个放满书的书柜。

书柜最底部一层放满了剪报,剪报里面都是关于棚户区改造的新闻,有的是中央出台的棚户区改造政策,有的是武汉棚户区改造的规划、进度,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近十年来的棚户区改造历程。其中,2016年8月5日的一份报纸,标题“华中最大棚户区完成改造”十分抢眼,里面写的正好是青山棚户区改造,而胡友明家正是这13660户之一。

青山区青和居社区服务中心修建的空中花园,为社区添绿增亮 记者胡九思 摄

从过去的筒子楼、团结户、棚户区到如今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乐居之所。据武汉市房管局统计数据,最近五年,武汉30多万户家庭离开了棚户区,住进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小区,也有更多人通过公租房、人才租赁房、还建房、商品房等途径,实现了在武汉更舒适的安居梦。

春赏花海秋赏叶

玩上七天也不重样

早起出门晨练闻花香,晚饭之余再去东湖绿道逛一逛,这是家住东湖边的市民俞东每天的生活。“以前,东湖边只有梅花和樱花,武汉的花在全国也没什么名气,赏花都去了昆明、广州。如今,当满城花开的时候,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来汉赏花,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倍感骄傲。”

武汉商务区范湖小广场,高大的树状月季形成一道花墙 记者李永刚 摄

近年来,武汉已向全国亮出“新花城”的名片,用一片片网红花海盛情邀约——花点时间游武汉!自3月以来,武大、磨山樱花,植物园郁金香,木兰天池杏花、云雾山杜鹃花……各大景区铆足劲,推出炫目的赏花大餐。“花海”引来“人海”,连续5年,武汉预约赏樱热度名列全国第一。

进入5月后,武汉同样是群芳争艳的最美时节,占地3000亩的格桑花海正在木兰草原盛放;在武汉植物园,游客携家带口到月季展区,欣赏“绯扇”“粉扇”“黑珍珠”等200多个品种;在武汉园博园,处处可见月季、虞美人、马鞭草等花海。不光是景区、公园,武汉不少道路也花开爆棚,近百万株月季成为“新花城”的当家“花旦”。还有八一路珞珈山公交站两侧通道的蔷薇瀑布,花香四溢变成新晋网红地,吸引着不少人专程前来“打卡”。

上周日,市民刘晓晓特意把70岁的老母亲从长沙老家接到武汉来看花。“武汉新花城绝对当之无愧,不仅鲜花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刘晓晓说。

上世纪90年代,武汉旅游景点被形象地称为“三菜一汤”,即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东湖。“三菜一汤”也不错,但不能凑成一桌菜。现在的武汉,游客玩上七天也能绝不重样。(长江日报 记者马振华孙珺 赵歆 廖桥 晋晓慧 涂为 通讯员文旅统稿:鲁珊)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1A0F8WI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