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手机电商app窃听:你的生活,毫无隐私

《窃听风云》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的命,我自己操盘。

然而很可能,你连自己的手机都操盘不了。

很多网友都有类似的经历。

上海的韩先生表示,自己去年和女友在杭州九溪散步,其间女友提到想要买一双“溯溪鞋”,而当晚手机淘宝首个推荐商品正巧也是“溯溪鞋”。

“我平时不爱运动,绝不会主动搜索这类相关商品,何况是精确到这三个字?”韩先生说。

在社交网站上搜索“App偷听”的关键字,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还有网友晒出了图片称,在使用手机淘宝时,发现主页推荐了曾搜索过的化妆品之外,还推荐了玉米。

2018年11月中旬,上海的孙女士在和同事闲聊时提到想喝CoCo奶茶,在打开饿了么App时,在推荐商家首位看见了CoCo奶茶。

让孙女士疑惑的是,自己之前从未在饿了么买过CoCo奶茶,在她手机后台,同时打开了淘宝、微信、知乎、微博等多个App,“此前也没有使用任何手机App搜索过CoCo奶茶的相关信息。”

无独有偶,北京一位网友燃玉(化名)在2018年11月14日晚上8点左右,跟朋友说想吃鳗鱼饭,1分钟后打开支付宝上的饿了么应用,推荐位顶部恰巧显示着一家鳗鱼饭的外卖店,此时距离他上次下单鳗鱼饭相隔23天。

为了再次验证这一现象是否纯属巧合,次日中午,燃玉自行对着手机进行了一轮测试。

在没有打开应用的情况下,他大声说想吃披萨,随后才打开了支付宝里的饿了么应用,在推荐位首页中出现了一家披萨店,“这家店的披萨我曾经点过,但也应该是半个月前。”

为了验证情况是否属实,《IT时报》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了多轮测试。

第一次测试:饿了么准确度80%

首先,打开饿了么App和美团外卖App,确认前三屏推荐商家,随后两名记者以聊天的形式提到,中午要吃日式料理。

两分钟之后,再次进入饿了么,首屏第二推荐位出现一家“**屋日式料理”。

紧接着,记者又以港式料理、茶餐厅为主题开始聊天。

同样的现象再次出现,10分钟后,一家“××广东肠粉”和一家知名港式连锁店出现在首屏推荐位。

多轮测试后,饿了么下降 美团上升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测试结果,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记者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段进行了数十次测试,并将测试设备扩展到iPhone、安卓手机和iPad。

综合所有测试结果,精准推荐和同类推荐出现的概率超过70%。

在同一生态里,底层数据库都是共享的。

恩惠(化名)与同事们正在讨论共享电单车电瓶回收的事情,10分钟后,她打开了闲鱼,却突然看到了满屏的电池、电瓶、逆变器以及二手电瓶车转让信息,此前,她从未在闲鱼或淘宝上搜索过相关商品。

恩惠怀疑闲鱼在“偷听”自己,可打开设置一看,闲鱼、淘宝的麦克风都是关闭状态,但阿里系App中的高德地图麦克风是开启状态。

只要授权了其中一个app取得麦克风开启功能,所有关联的app都可以获得精准推送的数据从而使得显示的内容“正是你想看到的”。

2018年3月26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

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但这是我们主动想要用隐私换取便利还是被动接受?

恐怕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不允许一个app开启权限,它就不允许你使用,

在中国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

每一个app都想方设法得到用户更多信息,对于厂商来说,所获得的信息量越大,数据就越值钱,对用户的行为分析就会越精准。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单平基:

我们现在法律还没有明确地规定,收集信息需要有个人明确的同意,或者说个人的使用范围的限定,以及在涉及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公开时,是不是有特别提醒的义务。

保护个人信息最根本的办法在立法层面。

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列入立法规划,正在制定中的民法典对于个人信息保护也有更明确的规定。

希望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有望进一步得到加强,手机app不再随意践踏我们的隐私。

花开牡丹

一个有思想有品位的牡丹文化自媒体。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3A0HV6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