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面包屑与糖果屋——循着数据的痕迹,找到上云的“甜头”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数字化转型风头正劲,相伴生的云计算技术也在迅速普及,很多企业都已经在准备上云、或者正在考虑上云。但同时也有一些机构在云计算面前驻足观望,问出一个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却并无定论的问题:

「上云到底有什么用?」

问出这句话的多是金融机构,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这些机构受到政策的强监管,对业务稳定性与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互联网领域对云计算推崇至极,是因为私营企业通过将本地化业务转移到公有云环境中后,类似于「共享经济」模式的公有云为它们切切实实带来了运维成本的降低和业务访问体验的提升。

但这一点对金融机构无法适用。虽然它们同样关注运维成本和IT建设投入,但严苛的监管条件使得它们的上云之路只有一个终点,那就是私有化部署的云平台。

与「随用随租」的公有云不同,私有云的建设、运营都有使用云的企业或机构自行完成,因此系统建设的成本和投入并不比传统物理环境的IT系统建设低多少。同时,云平台所提供的高效、便捷的资源调度特性,在组织架构和流程并未为云平台调整的企业中无法充分发挥价值。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云计算平台作为新兴技术,相关的工具与行业生态远不如物理环境成熟,业务向云中迁移及云中运维工作的执行都将难度大增,导致人力和资源成本的大量投入。

最终,将以上因素通盘考虑,一个结论隐隐浮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上云可能真的没什么用。

原石的可能性

这真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结论啊,因为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金融业云计算应用政策研究和引导,研究制定风险评价、准入及退出机制、数据安全保护、业务连续性管理以及风险安全防控等政策,营造金融业云计算应用发展的良好环境。

支持实力较强的机构独立或者联合建设金融业云服务平台,面向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云服务,提高行业资源使用效率。拓展云服务的应用领域,鼓励发展业务系统、技术测试、信息安全等云服务,探索基于“云”构建风控、征信、反洗钱等行业公共服务应用,提升金融服务和监管能力」.这清晰地提出了推动金融行业应用云计算的指示。

在惊诧之前,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两个命题:对于海鸟来说,石油有没有用?对于穿山甲来说,原石有没有用?或者这样说: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石油和原石有没有用?

「上云没有用」这个结论,其实有一个很长的前提:对于缺乏配套工具和配套流程的企业来说,上云并不会带来价值,上云并没有用。云计算相比传统物理环境只是一种升级,而技术升级本身是一种投入,并不会创造价值。不知道如何提炼业务价值的上云没有用,就像未经加工的石油和原石没有用一样。

那么,云平台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相比传统物理环境,依托于云平台上的业务可以获得更灵活的资源调度和更快速部署的业务变更,也就是为业务的迅速反应和调整提供了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没有什么业务能一条路走到黑,因此企业必须敏锐地观察市场动向,及时地对业务做出调整,才能避免被消费者抛弃。

市场动向从哪里来?最基本的,就是从业务本身的数据中来。上云为数据的大量产生和快速流通创造了技术基础,而数据中蕴含着对市场机会的洞察和业务增长的可能。这是云带来的价值。

石油和原石没有用,但它们提供了从中提炼出汽油和钻石的可能性,这是上云的价值。

知道来路,才知道去处

但是,并非所有数据都可以被开采出价值。在「大数据」成为行业热词的今天,没有谁可以否认数据的价值。企业也投入巨资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湖」这样的机制,来满足对数据的需求。但这些基于「采集-整理-归档」的数据处理手段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数据的时效性。

来自企业各个业务节点的数据往往以五花八门的形态和格式呈现,因此必须经过清洗和整理。但在这个过程中,数据自身的时效性也随着漫长的处理过程而丧失了。行业中,我们称这种数据为「冷数据」。它就像一盘点过之后等待太久才上桌的菜,不仅已经让客人失去胃口,冷掉结块甚至无法下箸。

那如何获取让人「有食欲」的数据呢?

今天的互联网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导航条:

首业 > 支持与服务 > 产品文档 > 网络产品 > 商用型号(做成图/排版成图)

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它被称作「面包屑导航(Breadcrumb Trail)」。它的作用非常简单,通过一条路径的形态呈现访问者所在的位置,帮助用户快速到达自己想去的页面。如果业务从发生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也能像这样留下一条「面包屑痕迹」,那么大数据应用就可以循着这条指示了解到业务的全部细节,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可这真的存在吗?

实际上,业务的确留下了这样一条「面包屑痕迹」。今天的业务应用要完成自己的功能,必然要通过网络与其他应用互通互联,完成数据和信息的交换。而网络上流通的数据包,就是业务的「面包屑」。

2016年,咨询机构Gartner通过全球范围的大量调查发现,「通过采集网络中的数据实现业务性能监控等运维工作」已经被诸多企业采用,并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一半的企业开始使用这种新的运维手段。

这种手段被称作「网络旁路技术」。通过路由器的端口镜像功能将网络上的数据包实时转发,然后将其解析获得其中的应用状态码与业务明细,进而实现实时、精准的应用性能监控。在此技术上更进一步,国内金融行业APM领军企业天旦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模型。

利用在金融行业积累的丰富案例,天旦自主研发的协议解码引擎可以对超过2400种业务协议进行实时解码,并且根据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解析和治理,形成业务视角下格式统一、时间戳一致的实时数据,这就是互联数据。

互联数据,为业务创新创造可能

互联数据是一种过程数据,具有非常高的时效性。通过互联数据,企业可以用它快速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最基础的运维管理领域。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科技部门内部也是分很多子部门的,这些内部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困难的,比如系统部门会关心CPU利用率、硬盘读写速率等指标,应用部门会关心业务应用的变更速度、变更次数等。

不同的专业方向造成了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而业务视角下的互联数据就成为了最快速、最有效的通用语言。通过这种共同语言,大家很快就可以确定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哪一层。有了这种语言,定位问题的速度就可以变得非常快,这种对速度的要求恰好满足了我们身处数字化转型的大时代背景。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它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组织力,来自于它对于试错的调整速度(适应力)。互联数据跟其他数据相比起来,它的适应性就是他对业务的指示性最强,它的数据稳定性、质量相当高,同时它又是高度实时的“热数据”,能够精确刻画真实世界的用户行为,所以它能够非常精确地去刻画外部世界带来的一切变化。

有了这样的数据,企业已经能够对内部各种业务需求进行快速响应,然后进行跨部门联动。比如,将业务的互联数据实时输送至后端风控平台,实现精确到单笔交易的实时风控;将前端销售环节的互联数据提供给后端的业务营销部门,形成千人千面的精准化营销;同时互联数据也可以与机构外部进行打通,形成跨机构、跨行业、跨业务的「1+1>2」式合作。

当企业利用互联数据形成外部数据跟内部数据互通的效果,它就成为大图景式的数据构成。它不仅仅能够打通科技部门内部各个团队的沟通壁垒,还可以打破科技与业务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部门竖井,甚至促成组织外的沟通。

当企业通过互联数据充分挖掘云计算的价值,企业将从中找到业务增长的「甜头」。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6A0OOI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