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IP+衍生品+电商,能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文_郭小蝈

近一个月来,文娱行业最大的惊喜非《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莫属,票房亮眼、口碑向好。截至目前,《哪吒》系列官方授权手办在摩点众筹上金额超过1000万元,是目标金额的10863.62%。可见,优质IP作品的衍生品在中国市场需求巨大。

优质IP衍生品的变现能力往往超过内容本身。例如,美国迪士尼动画出品的“米老鼠”自1928年诞生至今,相关衍生品授权收入约为每年25亿美元。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衍生品市场的潜力,且不断入局这个未来的刺激战场。

中国IP衍生,从下游制造商向上游内容商进击

与美国和日本这样的IP衍生品大国相比,中国的IP衍生品发展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之后,国产IP衍生品才开始起步,在IP概念大火之后,中国IP衍生品才逐渐被人们关注,而这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

IP价值官(ID:IP-Valuer)研究了30+家中国从事IP衍生品业务的相关公司,发现中国IP衍生品业务基本起源于小商品制造公司。

2010年之前,中国还没有IP概念,不少公司靠“引进”国外知名形象/产品发展起来的。1993年,奥飞动漫前身奥迪玩具成立,这家来自广东澄海的玩具制造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引进国外同类玩具来国内生产;2002年,美盛文创的前身,新昌美盛饰品有限公司,也主要从事西方节日饰品的生产和销售。

这些以实体商品制造为主的公司,在发展起来之后,纷纷向上游原创内容环节延伸拓展。2006年,奥飞娱乐推出第一部原创作品《火力少年王》,开启“动漫+玩具”商业模式先河,而《火力少年王》中的玩具悠悠球爆火,小V还记得,当年基本人手一个悠悠球,悠悠球的各种花式玩法更是让人惊叹;2013年,美盛文化成立了杭州美盛动漫有限公司,开始向上游原创环节延伸,2015年,公司首个原创IP《星学院》在北京卡酷少儿频道播出,播放期间收视率多次排名第一,同年,提出专注IP文化生态圈项目建设。

这些早期靠制造业起家,随后利用自身优势向上游内容端拓展的企业,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可以说他们为中国IP衍生品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2009年奥飞娱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证券代码:002292),此后奥飞娱乐进军游戏产业;牵手“喜羊羊与灰太狼”、丰富IP资源库;成立奥飞影业,与好莱坞新摄政战略合作,高起点切入影业市场;收购最大的国产动漫平台有妖气,为全龄段人群提供动漫娱乐体验……以玩具制造商起家的奥飞娱乐,如今手握众多知名IP,俨然成为IP全产业链开发优势企业。

奥飞娱乐发展过程

同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美盛文化(证券代码:002699),和奥飞有着相似的路径,进军游戏领域,建立漫画分发平台,以cosplay为核心打造健康二次元生态;2016年《魔兽》上映时,美盛文化作为《魔兽》电影官方产品中国区总代理,成为中国唯一的正版玩具供应商;此后布局儿童衍生品领域,跨界音乐领域,形成了IP开发“全内容”领域开花的态势。

优质IP吸金能力可观,只有自身握有大量优质IP才能走的长远。这一点在奥飞娱乐和美盛文化身上都得到了印证。此外也有像52toys这样一开始就扎入高端玩具市场的IP衍生品制造者,目前虽然没有向上游领域发起“进攻”,但其定位鲜明,市场潜力也不可小觑。

聚焦IP内容,衍生细分领域特色鲜明

除了向奥飞娱乐和美盛文化这样以实体制造起家的IP衍生品相关企业外,直接从内容端口切入IP衍生品业务的企业,依托细分内容,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1、动漫先行,优势明显

中国IP衍生和美日一样,最早都开始于动漫领域,中国市场上动漫IP衍生品占据大半边天,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往往远远大于动漫内容市场的整体规模,早在2016年,我国动漫游戏、出版物、周边玩具、图书、服装等衍生品市场产值达到了380亿元左右,约占动漫市场的34.5%。随着中国动漫行业的崛起,动漫IP衍生品市场更值得期待。

美、日、中动漫产业发展时间轴

据统计,在30+家布局IP衍生业务的企业当中,将近一半的企业都以动漫IP衍生为主板块,其中十二栋、超电文化等都是聚焦动漫IP的典型。

成立于2015年的十二栋文化,拥有长草颜团子、Gon的旱獭、制冷少女等卡通形象IP,以原创动漫品牌创作与孵化、自主IP形象开发与授权等业务为主,以卡通形象IP驱动的泛娱乐消费公司。最新数据显示,十二栋旗下拥有300+卡通形象,其中卡通形象IP长草颜团子依托于微博和微信获得大量传播。在微信表情商店中,长草颜团子系列表情包上架27套,下载量超过8亿,发送量超过175亿,以其卡通形象开发的周边产品深受广大受众喜爱。

成立于2014年的超电文化,作为bilibili弹幕视频网的线下文化品牌,旗下业务已经涵盖了UP主经纪、动漫衍生品等,并拥有最大的Z世代线下活动品牌BML和BW。无论是为线下活动打造的周边产品,还是与品牌合作生产的周边产品,亦或是自家的22娘和33娘,都是B站铁粉剁手物。

2、深耕影视、特色鲜明

近年来,影视作品的周边衍生产品不断得到关注,爆款影视剧IP衍生品更是受到关注。

在电影领域,以美日为代表的IP衍生品一直都是超越影片内容的存在,就像迪士尼最赚钱的从来不是影片内容贡献的票房,而是影片相关的衍生品。根据国际授权业协会(LIMA)的年度授权报告,中国的衍生市场低于国际衍生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在美国,票房收入基本占据总收入的30%,在日本,衍生品收入基本上占到总收入的40%,在中国,这个比例普遍在5%以下。虽然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但近年来向时光网、猫眼电影等深耕电影行业相关内容的企业布局电影衍生品业务,中国电影衍生品行业或许越来越有希望。

据小V统计,2015年上线的时光网正版商城,目前有4大类,20+小类产品,从玩具模型到日常家居均有涵盖,国内国外IP衍生品兼有。除此之外,时光网还创立了自有衍生品品牌“影时光”。

时光网正版商城

在剧集领域,随着爆款IP作品出圈,衍生品开发成为现象级剧集作品的标配。在一众IP衍生品开发企业中,湖南善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虽然不生产局级作品,但专注影视周边多年,在业内知名度颇高。这个诞生于2010年的公司,衍生品主要有数字衍生品和实体衍生品。

据了解,该公司数字衍生品互联网传播量累计接近25亿次,其中根据影视作品(包括综艺娱乐节目、电影电视剧等)的内容 形象 图腾所开发的数字衍生品的互联网传播量超过9亿次;实体衍生产品包括首饰配饰 数码3C类 服装箱包类 文化创意类 地方公交一卡通等类型,在各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及线下实体卖场 品牌连锁渠道等进行销售。并与慈文传媒、剧酷传播、蜜淘影业、芒果互娱、新丽传媒、腾讯影业等国内知名影视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已经完成合作及正在合作的综艺、影视IP达到20余个。

善禧文化合作衍生品开发项目及公司(部分)

但从目前整体来看,影视衍生品,尤其是真人版作品的衍生品整体上成绩不如动漫类衍生品,一是因为动漫衍生品发展早,经验相对来说丰富;其次,动漫受众针对性强,消费意愿强,消费能力高,而影视类,尤其是剧集、综艺节目受众范围广,针对性较弱;再次,影视作品衍生品目前仅停留在作品同款首饰、服装等,创新不足,质量也比较堪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各细分领域如今都有了衍生品意识,衍生品开发正在从0向1。此外,像欢瑞世纪这样的传统影视内容公司,也正在布局IP衍生品业务,内容生产的端的介入,会使得影视IP衍生品不断被“前置”,从内容筹备阶段就进入整体规划,整体设计、质量或许会带来惊喜。

电商平台扎堆、BATJ强势入局,IP衍生谁能蹚出一条血路?

IP衍生品只有进入销售终端才有可变现的机会,在内容为王的同时,渠道同样为王。

小V发现,近年来IP衍生品相关的电商平台不断增多。从统计来看,至少有15家企业开发了自有电商平台,进行IP衍生品销售。整体上商城可以分为TOB端和TOC端两类,其中直接面向消费者的C端商城居多,占比高达80%,纯粹面向B端的目前有3家,数量较少。

IP衍生品相关的电商平台(部分)

首先来看直接面向C端的电商平台。2010年到2015年之前,是IP衍生品C端电商平台集中上线的时间,这个时候国内IP衍生品业务才见端倪,诞生的平台多以动漫类衍生品平台为主。其中,既有面向母婴的馒头商城;也有致力于打造动漫周边产品连锁零售品牌的77动漫;还有文化衍生品综合交易平台,这类平台上不仅用户可以直接购买产品,同时提供衍生品销售、版权交易、信息交流等服务,比如魔方工厂;也有综合性众筹平台,比如摩点,版权方/授权方可以发起衍生品众筹,由消费者预约购买支持。

2015年之后,更多“大佬”级别的公司入局衍生品领域,并开设了自己的商城。2015年爱奇艺商城上线,主要销售视频平台独家内容的衍生品,和品牌合作商品,但其入口在爱奇艺视频网站上位置不起眼,很难找到。2018年网易和腾讯先后入局IP衍生品领域,腾讯鹅漫U品标榜“满足你所有的热爱”,网易聚玩则以“将热爱的事物融入生活”为理念,两者上线时间前后相差不到一周,口号又如此相近,且同为C端向,火药味似乎不小。

在C端商城扎堆上线的情况下,本就拥有面向C端,且流量庞大的“大佬”阿里和京东,在IP衍生品布局上选择了面向B端的商城。阿里的阿里鱼和授权宝,京东的经纪圈,都是针对品牌商与版权商的平台。

BATJ强势入局IP衍生领域,且目标都在整合各方资源,成为IP衍生超级平台,这似乎给中小电商平台带来不小压力。小V搜索发现,成立较早的馒头商城已经显示域名过期。更多的IP衍生品企业则选择在天猫、淘宝、京东、当当等已经十分成熟的大众平台上开设专卖店,相比极度烧钱的平台搭建,或许依靠大平台建立专卖店依然是中小企业不错的选择。

在新一轮IP衍生平台的建构中,小V发现BATJ大佬们都在共同争夺IP版权方,在内容逐渐发力的今天,可以说谁拥有IP版权,谁就拥有绝对话语权,而无论是大量收购版权、还是自主生产内容都不是一般企业能承担的起的,更何况在IP衍生品这样一个刚刚起步、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

从风险性上看,或许大佬入局对整个IP衍生品行业利大于弊,当前中国IP衍生品市场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系统机制,小企业不敢大踏步探索,因为一旦失败,便是倾家荡产,小打小闹终究不能推动行业前进。而入局的大企业,手握大量IP,有资金、有流量,更有试错的机会,要想中国IP衍生品真正蹚出一条路,或许还真得靠这些强势入局的大佬们。

不过,入局IP衍生品领域的企业,远不止小V统计的30多家,且越来越多的主体正在进入这片待开发战场,可以预见,未来这个赛道将更加细分也更加精彩,而在各细分赛道上的竞技者最大的挑战或许首先是自己,如何给自己找到合适的位置至关重要。

-End-

「IP价值官」长期招募撰稿人,详情请见主页 加入我们

好看请分享到朋友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6A0QOUB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