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2020公考申论范文精选:劫持浏览器主页,是该改邪归正的时候

申论范文精选:劫持浏览器主页,是该改邪归正的时候

安装一些软件之后,自己的浏览器主页就被修改和锁定;想要改回原来主页设置却颇费周折,甚至无能为力……今天,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浏览器主页劫持现象”,引发了公众热议和广泛共鸣。在用户不知情情况下,相关软件强行篡改主页网址,这样的行为令很多网民无可奈何,成为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顽疾。

浏览器主页劫持现象由来已久,各种劫持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搜索“浏览器主页被强制更改”,上千万的相关结果说明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互联网讨论中的普遍吐槽也折射用户对“流氓软件”的深恶痛绝。专家表示,劫持浏览器主页,有的是安装正规软件时被默认修改,有的是某些第三方工具软件的捆绑安装导致,还有的是明目张胆的恶意软件或电脑木马病毒所为。这些劫持行为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采取隐蔽性极强的手段,让用户防不胜防。而由于取证困难,用户往往只能主动放弃投诉。

劫持用户的浏览器主页,看似只是降低了用户的上网体验,增加了用户的麻烦,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的危害极大。从用户角度来看,一方面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另一面也容易造成用户的隐私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比方说,一些恶意软件或病毒劫持浏览器主页,或窃取存储在电脑上的银行账号、密码等资料;再比方说一些主页被黑客劫持,诱导进入一些恶意网站甚至钓鱼网站,造成财产损失。这些安全风险并非空穴来风,已经被不少案件所一再证实。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利用劫持的方式获取流量,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也给行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说巨大的商业利益刺激,让浏览器主页劫持、流浪劫持成为“野火烧不尽”的网络顽疾,那么利用技术优势对用户进行的网络技术霸凌,则是一些互联网企业有恃无恐、死不悔改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这种技术霸凌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上比比皆是。从利用网页弹窗向用户推广掺杂广告的新闻页面,到利用一些诱导性和欺骗性的文字欺骗用户下载应用,再到一些软件过度获取收集用户信息……屡见不鲜的网络技术霸凌行为,日益成为互联网发展藏污纳垢的一角,折射出平台方在面对用户时的傲慢与自大。凡此种种,背离了互联网造福人民的初衷,给行业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近年来,互联网治理迈出了坚实步伐,规范企业运行的行为、破除行业发展乱象,带来了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有序发展。但也要看到,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一些根深蒂固的顽疾还需要下大气力拔除。事实上,早在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就制定了《抵制恶意软件自律公约》,明确规定尊重用户上网选择,反对浏览器劫持;2017年6月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也从原则上否定了流量劫持的行为。但是治理这一乱象,光有行业自律和原则规定远远不够。一方面要完善立法,让治理的规则更详细一点,让制度的漏洞更少一些;另一方面要加大惩处力度,以更加严格的执法让违法违规者付出代价,才能让相关企业知敬畏、明底线、守法纪。

当然,网络技术霸凌,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那就是技术驱动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平衡平台和用户的地位。网络生活的无孔不入,用户如何捍卫自己的隐私权,不被技术所绑架?面对拥有技术优势的庞然大物,用户如何掌握更多的主动,享有更多尊严和自由?这方面,不能光听企业喊口号,关键要捍卫互联网运行中公平、公正的规则基石,重申“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要求。在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基础上,完善监督举报机制、畅通用户投诉渠道、加强监督曝光力度,在政府、社会、企业和用户的多方合力下,才能推动互联网发展行稳致远。

遏制学术不端须健全学术评价体系

近年来,论文抄袭、伪造文献、成果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所谓学术不端,通常指的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学术利益的行为。学术不端现象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漫长的学术发展史上,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一点,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道德、败坏学术风气、浪费学术资源、阻碍学术进步,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学术不端行为除了破坏正常学术秩序,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者个人学风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层面监督处罚机制缺失的问题,更与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和公正,是学术不端行为是否高发的重要因素。

近20年来,我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谴责和对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期间,学术评价体系的最大变化,就是量化学术评价机构逐渐成为学术评价的主角,通过期刊排行榜“以刊评文”成为学术评价的标准模式。期刊排行榜不但使复杂的学术评价变得极为“简单”,而且其本身的漏洞也使学术不端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去年10月份,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过,仅有对原有学术评价体系的“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立”,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学术评价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遏制作用。为此,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截断渠道。发表或通过评审是学术成果得以传播和应用并赢得学术资源的必经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立不仅具有评价学术成果价值的作用,而且对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必经程序切入,截断学术不端行为得利的渠道,是当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着力点。比如,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就是具有这双重作用的一项制度,已成为国际学术评审中的标配,目前也已在我国普遍实行。不过,从实践来看,仍然需要形成严格的制度规约,防止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流于形式。应在评审专家的选择、程序和标准的设定、监督系统的运行、结果的规范、责任的认定等方面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使学术不端行为难以遁形。当然,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并非万能,还需要辅以其他手段。

二是有效追责。在学术评价中,评审者行使的是一种学术权力,而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行使权力也就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评审的学术成果如果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掌握评审权力的专家是难辞其咎的。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要处罚当事者,还应适当追究评审者的责任。但实际上,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其实,构建对评审者的问责制度与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的追责同样重要。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并非易事。由于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根治学术不端行为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正因如此,我们要针对问题不断加强包括学术评价体系在内的相关制度建设,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术肌体健康生长、学术繁荣发展。

申论范文精选:网络“恶搞”要有底线

近年来,网络上“恶搞”成风,引发一系列争议。恶搞经典革命歌曲,恶搞影视作品惹上版权官司……一些网民为何热衷恶搞?恶搞的底线又在哪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纵观网上纷繁复杂的恶搞广告、视频、图片、段子,其目的无外乎以下几种:其一是为博人眼球,获得点击量和关注,进而谋求商业利益。以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黑洞照片为例,蜂窝煤黑洞、甜甜圈黑洞、风火轮黑洞……黑洞被罩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营销面具,成为商家谋利的工具;其二是纯为好玩,以博人一笑的娱乐功能为主。比如网上一度疯传的语文教材上杜甫画像的恶搞图,学生将神情沉郁、正襟危坐的杜甫涂鸦成肌肉男或是抱着大枪的特战队员;还有一种恶搞是近年来勃兴的“鬼畜”文化中的一部分,这种青年亚文化现象比较复杂。有些UP主(视频制作者)通过剪辑电视剧画面,并通过填词、调音寄寓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比如渲染《亮剑》中李云龙与赵刚的战友情深;有些则比较“无厘头”,以给网友带来爆笑为己任。

网络“恶搞”现象背后,是一些人有一种解构经典、消解价值的冲动。在大众眼中,经典是严肃的、刻板的、高高在上的,对其进行“恶搞”,改变其本来面目,将其从神坛上拉下来成为人们世俗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新鲜、好玩,更让有些人在心理上获得优越感。这种由仰望变成平视甚至俯视的心理势能转换,跟观赏喜剧时获得的快感有异曲同工之处。

诚然,当下人们的工作节奏快,能轻松一下,放下成天板着的面孔、端着的姿态,恶搞娱乐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把握不好其中的尺度和底线却会出问题。不是一切的价值都能消解,也不是一切严肃的对象都能被用来娱乐,触碰了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底线,不但起不到或娱乐或谋利的目的,还会害人害己。一切伤害民族感情、挑战公序良俗的恶搞现象都要坚决杜绝。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监管,指导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恶搞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的视频进行了查处,体现了公意民心。另一方面,以恶搞的形式对网络视频、图像等进行改编用于广告宣传等营销活动或未经授权进行二次创作还要考虑著作权问题,恶搞是否涉及侵权应当参照2012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二章第四节等相关规定。

“恶搞”在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既要警惕价值观扭曲带来的负面作用,也要注意商业营销、二次创作所涉及的著作权问题,让网上的笑声纯净爽朗、悦耳动听。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个人与国家

国家仅仅是其统治边界内的组织混合物的一种,即国家是构成社会的诸多社会组织之一。在社会中,国家为谋求强势地位以社会控制权为核心,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广泛的竞争,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从改革开放四十年到如今的“一带一路”,我们不难看出,家国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而贯穿始终的便是在大国复兴之路上市民阶层不断走向独立、完整,而这一过程中,国家的力量将不断“外溢”,个体与国家这一纽带的维系将日益紧密与重要。

“一带一路”能够推动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国家在国内扮演的角色和有效性与其在国家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高度相关。国家在产生时并非处于孤立状态,他与其他众多政治体一起构成了一个国家体系。在国家体系内,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广泛的竞争,一个国家的强大会对其他国家的安全产生潜在的威胁。为了应对境外国家体系的威胁,国家不断强化其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力,进而使其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因此,“一带一路”所推进的过程中,社会资源将进行高度整合,而这种整合所涉及的范围也将更为深入,也更为高效,与周边的联系也将更为多元。

“一带一路”能够优化国际组织的多边联系。联合国作为一种国际组织,将国家目标、职能,及其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一种标准化定义,从而使国家这种政治形态神圣化,并把这种观念作为一种国际共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进而影响了其他地区对政府的定位。但其中,我们也应看到社会环境与国际环境还有诸多问题,例如周边矛盾、民族冲突以及经济体系的疲软等,而“一带一路”所构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纵然在实践的道路上荆棘丛生,还要面临传统强势国家的霸凌与挑战,但我们必须正视与承认“一带一路”对于周边环境改善、经济关系走向良性、国际资源不断集约、文化认同趋于多元与认同以及国际组织功能改良的重要意义。

然而,国家追求强势地位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面临诸多社会组织的竞争与挑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社会控制的不集中,即社会权威的碎片化分布。所谓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制定社会规则进而对社会成员进行管控。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规则制定权的竞争。在社会中,国家在各个领域制定了大量的社会规则以期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许多社会规则制定权掌握在其他非国家社会组织手中。这些能够制定社会规则的组织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导向有着更大的影响。由于这种社会组织的存在,使得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大大削弱,进而阻碍了其强势地位的获得。

因此,社会是由包括国家在内的众多社会组织所构成的,国家仅仅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非社会的主人。处于这一伟大构想与局势之下的个体,更应看到历史所赋予的重要机遇与责任,在走向个人成长的路上,也要更为明确对于社会发展的认知,不负青春,迎难而上。

申论范文精选: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机遇

拥有知识和技能之后,再辅之以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就能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真正做到“不待扬鞭自奋蹄”

经常看体育赛事的人都知道,有个效应叫做“主场优势”,说的是运动队主场比赛获胜的几率往往高于客场。

人生与比赛不同,没有绝对的胜负,也不可能有一场高下立判的比赛。但人生不妨从比赛中获得一点启示: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各不相同的对手,我们同样需要学会把握主场优势。

主场作战,首先得找到自己的主场,这主场聚集着自己的特长、闪光点,在这里“作战”,自己能够游刃有余,“运斤如风”。所谓找到自己的主场,也就是要通过努力,深挖自身潜能,培养自己的能力高峰和高原。心中明确了这个主场,才能更好地站稳脚跟,保持好节奏,去应对人生的各个赛场。

青年时代,正是寻找主场的绝佳时期。青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做出何种选择、投身何种事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最终的抵达。当下青年的选择是多元的,但总的基调不能变,那就是向上向善。我们看到,正是那些看起来默默无闻的人,在昭示我们应该如何安放青春。他们有的选择扎根基层,当大学生村官,做驻村第一书记,把脱贫攻坚的战场作为自己能力的试炼场;有的选择探索科技和未来,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在人文高地上漫步;也有的坚守在快递、环卫、出租车等平凡的劳动岗位,脚踏实地,甘于奉献……他们都在自己的主场,用时间让自己变得不凡。

找到了主场,还要不断扩大这个主场。想要有“我的主场我做主”的掌控力,不想要“打酱油”的无力感,就要不断学习、让自己走出舒适区,不断提升能力。《说苑》中说:“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身处知识革新的大时代,我们得把自己变成一块蓄电池,能够持续为自己充电,才能更好地释放能量。拥有知识和技能之后,再辅之以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就能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真正做到“不待扬鞭自奋蹄”。

主场是优势,但要把优势转化成胜势,需要一种重要的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在主场比赛是机遇,但同样可能输得很惨。同样,人生的赛道上,不可否认,机遇“赋能”,于成功而言并非决定因素,但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机遇有大有小,大机遇机不可失,而真正的大机遇,一定是大时代给出的。青年被称作“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正因为他们新鲜的心灵能够感知时代传递的讯息,赢得自己出新、出彩的机会。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四川青年宁显海拿下焊接项目世界冠军,为国家赢得荣誉。一位县城青年能走上国际舞台,除了自己的辛劳和汗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走在了崇尚工匠精神的时代风尚的前列。

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主场,把握好时代赋予的机遇,掌控节奏,稳扎稳打,畅快地赛上一场吧。

申论范文精选:用信用惩戒地铁不文明行为

为维护北京市轨道交通环境,杜绝车厢内的不文明行为,北京市交通委拟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进行修订,并起草《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未来逃票、“霸座”、在车厢内饮食、推销营销等行为或将纳入个人信用不良信息。

地铁是一个公共场合,如果任由不文明行为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他人,而且也会给地铁安全运营埋下一定隐患。上述《征求意见稿》规定,纳入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车行为包括:采用违规进出闸机、伪造变造票卡等方式逃交票款;在列车车厢内一人占用多个座位;除婴儿、病人外,在列车车厢内进食;推销产品或从事营销活动。也就意味着,不文明行为或将受到信用惩戒。

根据去年北京市出台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对信用状况不良的单位和自然人,行政机关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在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重点予以核查;在安排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中,增加检查频次;限制申请政府补贴资金支持;限制担任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等等。

当然,即便是地铁中不文明乘客,或许不会受到上述情形的信用惩戒,而一旦个人坐地铁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后,也就同样难免会让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故此,不文明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更何况,现如今处处是摄像头,不文明之举瞬间就会成为网络焦点,这对自己的声誉更是有害无利。

上述《征求意见稿》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比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专职督查员、文明乘车监督员、轨道运营单位工作人员、乘务管理员劝阻及制止;劝阻、制止不听的,轨道运营单位有权拒绝提供乘车服务,并立即向公安、交通执法部门报告。这些措施,就能够有效避免一些不文明乘客的出现。

另外,《征求意见稿》还明确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值得称道。比如,通过主动参加轨道交通志愿服务进行不良信息修复,自然人认为个人信用不良信息有误的,可以向市交通执法部门书面提出异议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归根到底,遏制不文明行为关键要靠个人文明修养的提升,但外因可以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对于遏制乘地铁不文明行为,有力的外在惩戒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05A0G8C5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