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前面的话题聊。
为什么今天要提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新能源?
是因为那个"场景"已经变了。
假设"人类"这个变量没有出现,"乳齿象"和"美国皂荚"都会活得很好,它那又长又硬的刺和大大的果实,显得是多么的合理。
这就是"变量"给一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它的出现打破了生态系统若干年形成的平衡态。
而"互联网"就是出现在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生态系统中的那个"变量"。
过去的20年,是这个变量本身的自我发展。而如今,人们已经深切的感受到这个"变量"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这个系统正在被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物种会消失;对于这个生态链上的其它物种而言,原来无比成功的性状组合或许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甚至是滑稽可笑!
那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应该觉察到"变量"正在改造"系统";新的"场景"正在"形成"。其次,生态平衡被打破以后,上一次促使"你"发生"基因突变"的那个"对象"本身已经改变了。
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物种针对系统中已经改变的那个"场景"和"对象"对自身进行编程,形成新的性状组合,一个又一个全新的物种将像"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一样不断涌现(当时引发物种大爆发的"变量"是大气中的氧含量大幅度上升,达到了3%左右)。
商业的"新物种"一定会大爆发,然而能活下来的一定是少部份,跟当年的"物种大爆发"一样,绝大多数最后都会消失。
为什么?
"基因"很强大,但毕竟不是神,它也不可能在一瞬间掌握新系统、新场景所有的参数,它采用的方式叫做——迭代!
各物种之间真正在比拼的是什么?
是与新系统、新场景的适配性,是达到适配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也就是说迭代的次数是关键,而不是迭代的速度(这一点可能有点反常识,需要好好理解一下)。
准确的讲,物种演化是以达到与系统和场景的最佳适配性为目的,所用到的迭代"次数"越少,代表物种演化越成功,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
因为,"速度"只是同一维度的时间概念,而"次数"则是不同维度之间的"跃迁",这是质变与量变的区别、这是"变"与"化"的区别。可能单次的迭代速度看似比较慢,但用于迭代的次数少,这是高维的"快"!
其实,埃隆·马斯克讲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面向"对象"编程的能力。而过去大多数人则习惯用"比较思维"思考问题: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只要比他们做得好就行;过去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只要比以前做得好就行...
的确,在"场景"和"对象"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比较思维"也不会出大问题,甚至效果还不错。而如今,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生态平衡"已经被打破,我们必须尽早学会"第一性"原理思维、学会对自身进行编程;我们必须学会"自定义″自己的能力。
未来属于没有路径依赖的人,未来属于拥有迭代能力的人!我们的历史使命,是要成为新时代的初代!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