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类为何感觉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历史学家:两种变革的冲突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在其代表作《全球通史》中提出了地球发展过程的三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是生命的出现,由无机物中脱胎而出。

第二个转折点是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发生了逆转。

第三个转折点就在当下,人类的生存方式将出现重大变革。

人类的进化路径出现了逆转,但未来道路却更为宽阔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极早,人类的出现相对于生命的起源来说是非常晚的,但为什么人类最终却成为了地球上统治力最强的物种呢?

就是因为人类的进化方式和其他物种出现了分歧。

“进化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一个物种如果想要延续下去,必须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最初的阶段里,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方法是非常被动的,要依靠“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这个变化过程有好有坏,并不可控。

那些“突变”的物种能适应新的环境,就可以继续存活下去,反之就会被自然淘汰。这一过程因为是“被动”的,所以显得非常残酷。

但是,这种情况在人类出现之后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人类将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从被动的选择变成了主动的探索。具体来说,人类对于环境的适应不再依靠自己本身的变化,而在于“智力”水平的提升。

这很好证明,地球上很多物种都有一个生存的区域范围,但人类没有。只要有足够的取暖设施和生存资源,人类在南极、北极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都同样可以生活下去,这显然是北极熊、企鹅等物种自身所不具备的能力。

别的物种依靠自身对于环境的适应,可以在某一区域里生活得很好。而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达到自身的需要,让人类这一物种能在很多环境中都生活得很好。

也就是说,人类是通过改变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是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那么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提高得最多的其实是智力水平,而不是自身的基因,这是物种进化的一个逆转。

但是,这一情况在近代以来出现了变化。

随着生物科学的逐渐发展,人类对于基因结构、功能等等方面的理解越来越深,很多之前不可想象的技术已经陆续出现,比如克隆、转基因等等。虽然很多领域尚不完善,但已经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这意味着,人类在之后的发展中,不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身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可能通过改变基因来使得进化变得“可控”。

所以斯塔夫里阿诺斯说人类即将来到地球发展的第三个转折点,我们已经看到了变革的大门,所差的就是临门一脚而已。

如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类不应该越来越满足于自身的发展吗?为什么很多人都感觉到现在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的发展呢?

这就涉及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两种变革之间的冲突。

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差

如今一提到“科学”这两个字,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心里都会浮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偏理科所带来的成果和理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近300年来,工业文明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蒸汽机开始,到内燃机的发明,再到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等等,这些技术对当下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这些都是因为自然科学的迅猛进步所带来的,最起码在表面上来看确实如此,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人文思想领域中对于时代变革的作用。

从理性来说,“科学”应该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无意抬高哪一个或者贬低哪一个,只是以事实来说话,人类发展最少在超过两千年的时间里,人文科学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要更重要一点,这也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速度过于缓慢导致。

而在300年前,自然科学以井喷的态势高歌猛进,以至于让人们忽略了人文科学在这场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说自然科学是生产的机器,那么人文科学就是对其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合理分配的主导者。没有自然科学,人类享受不到现代化的生活,但没有人文科学,人类同样不能很好地享受生活。

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就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同样伴随着政治、思想领域的革新,谁也不能否定二者之前的关联。

铁犁牛耕的出现让封建制度得以建立,近代以来的技术革命,让工业文明下的各种思潮得以传播。自古及今,这是一以贯之的态势。

但是,问题就在于,自然科学带来的技术变革与人文科学所导致的社会变革,两者之间并不是同步进行的。

二者有先有后,才能互相促进,但就是很少出现同步的情况。

我们提到过,人类的进化过程相对于自然选择来说出现了逆转,技术变革是我们改造所处环境的最有效的手段。

“刀耕火种”的技术被逐渐掌握,人类从采集逐渐学会了生产;“驯化”技术的逐渐成熟,人类逐渐从游猎变为了定居。

但随着人类智力的提升,我们早已经不满足于将不利于生活的因素摒弃掉,而更倾向于创造一种更符合我们需求的环境。

这就必然会涉及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水平,这是社会变革的内容。

于是,回到我们最初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人类对于所处的环境越来越不满意?

那就是因为社会变革和技术变革的时间差。

无论是技术变革领先于社会变革,还是社会变革领先于技术变革,前者会导致人们对于新兴环境的不适应感,后者会导致当下环境不能满足人们心理的预期。

所以,并不是环境真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越来越糟糕,虽然确实有“恶化”的趋势,真正让人产生如此感觉的,是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之间那个长久存在的时间差变得更容易被感知。

社会变革与技术变革的时间差如何影响了普通人

技术变革也好,社会变革也好,这些都是各路学者所研究的事情,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极度兴盛,让很多人对于“人文科学”缺少了敬畏感,甚至很多人会认为只有“数学”、“物理”这样的学科才能引导人类未来的走向。

最为典型的就是曾经盛行一时的口号: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

这种认知虽然在被逐渐地扭转,但依然有很强的倾向性,十几年的认知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扭转过来的。

而社会上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在不断地向人们传达这种错误的信号。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式相声”的出现,这是一次“自然科学”极为荒谬的过界行为。

所幸的是,从社会舆论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这样的行为有着更为清醒的认知。

“公式相声”将现场表演的所有指标都设定为一个可以计算出来的值,其运作的原理有点类似大数据或人工智能。

它需要一个海量的数据库,什么样的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段子符合什么样的观众。然后将两者在这个海量数据库中进行匹配,力图将最合适的段子讲给最合适的观众听。

这种做法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在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因为从实际上来说,大数据也好,人工智能也好,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的问题,所以它在很多领域里是无能为力的。

“相声”是纯粹的人文艺术,讲究表演者对于现场的临时掌控,这更倾向于心理学的内容。

而心理学恰恰就是不能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所取代的未来学科之一,它不在“标准化”的进程之内。

对于“自然科学”的盲目自信,在整个社会中滋生出一种病态的膨胀心理,同时也越来越轻视“人文科学”的建设。

这就是“技术变革”领先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弊端,同时也在传达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自然科学就像一柄利剑一般,可以披荆斩棘,但其“双刃”的特性也同样有可能反噬到持剑者。

那么,如何将剑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这就是“人文科学”需要考虑的问题,即必须要有一个能和“技术变革”相匹配的“社会变革”,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里达到平衡的态势。

毕竟,再锋利的剑,如果不在掌控之内,都将是一场灾难。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511A08CO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