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智能制造未来着眼什么方向?

怎样帮助员工消除 “智能制造,降本增效”所带来的裁员恐惧?企业如何制定专属的智能制造发展线路?我们对智能制造未来发展方向有何畅想?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做三期“智能制造的三大追问”。我们采访了汽车行业的高管,听听他们是如何解读这些问题的。

智能制造未来着眼什么方向?

如果去全球包括欧美包括东南亚、包括中国所有的工厂去参观,可以了解到一些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制造文化。

我们拿日本举例,日本是非常关注于人的,不同的工作方法和知识希望通过人来传递。但是德国它不太相信人,想把这些知识都存到设备里。对于我们国内这些制造企业来说,可能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行业会采取不同的路径,有的企业更像日本一些,有的工厂更像德国一些,但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大家在做的过程中,可能还是内部视角比较多,参照本行业的视角比较多,跳出本行业参照得可能比较少。智能制造影响程度最大的行业不是汽车制造业,它其实是快消品行业,快消品行业更面向客户。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更面向客户,反应要更快,我觉得在做智能化的时候可以有外部视角。

庄总(某汽车电子系统公司总经理):我们公司做的形形色色的案例有很多都是从同业部门学来的,他们也学习我们,我们互相学习。每一次向同行学习、参考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我之前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断地在跟行业内、行业外做对标。

谈到未来的规划,我个人觉得没有特别确定的未来规划,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汽车行业从目前来说还没有那么care消费者和客户,但是往后走的话,我觉得会向快消品行业方向去走。汽车行业面临寒冬,大量洗牌,有些不行的会被洗出去,再次起来的时候,这个形态跟之前会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面临的消费者70后、80后第一辆车已解决,买第二辆车,他们需要找到买它的动因。90后、00后慢慢开始买人生第一辆车,他们对这些产品提出的要求,会通过主机厂客户传达到我们这里,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现在,确实应该在这样的寒冬里思考未来的形态会怎样,所以我们这边是抱着非常open的心态向各位同业学习,寻找我们最终的一条道路。

张总(某汽配公司生产物流部负责人):我再举个案例,比如说我们为了降本增效,整个工厂建设目标是不挖地坑,上面不做钢结构或者少做钢结构。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在改造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实现不停产改造。只有这样做之后,改造的工作量才能减少,改造量的减少意味着整个投资成本降低,基本上是可移动式的自适应生产线。自适应生产线还有一个特点,用号称“三明治”方法可以实现高度柔性化,这里边有一些窍门,我就不细说了。

所以,通过不限制车型和减少改造的工作量,可以实现整个投资的大幅下降,我提出每个车型投资要做到1000万元以下。目前按照传统的方法,每个车型投资一个亿多,主要花在焊装和总装的结构化投资上,不包含工装设备的投资。

我们同时大量进行预测性维护,基本上可以提前三个月发现设备运行的异常。我们把这些设备装上各种传感器,有温度、电流、热压、润滑、磁场、扭距各种传感器,每个车间每个专业有几十类传感器,把这些年经常坏的零部件统计上来装上传感器,如果提前三个月预测准,工厂不需要建备件库,利用周末时间稍微有异常恢复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我想整个维修成本会得到很大下降。

还有一个智能排产,用户的订单,库存件的数量等等这些信息都要加到整个的生产计划里面去,然后排出一个生产计划的顺序或者优先级。耗能大的时候尽量安排在晚班生产,耗能小的尽量安排在白班生产,当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一个比较。如果实在不行,开始再建改造或者新的生产线,这也是从成本方面去考虑的。

焊装车间永远是四大车间里的产业瓶颈,要做好排产确实有很高的难度。

孙总(某汽配公司总经理):从“提效”角度,刚才提到了我们生产过程之中闭环的管控,这是重新定义人、产品、设备之间的关系。以前可能都是设备出现问题了或者产生废品了才需要人去调整,但是现在压铸工艺参数、机架参数包括平衡角度,再有涂装喷涂粉末厚度,这些都需要自动化检测。检测之后反馈给控制系统去自动调整工艺参数,这样的话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品,减少处理故障的时间,从而能提升效率。这块,我认为我们是在提效上做得比较好的,也是想大力发展的方向。

另外一个“降本”,从采购角度谈一下,整体采购效率包括采购成本对我们的整体制造成本影响很大。我们公司有统一的采购平台,几十家基地。 铝合金是大宗资料采购,一般都是以长江(联合金属交易中心)的价格作为依据跟客户谈,但是油漆粉末差距很大。由于整个粉末价格有上涨的趋势,有很多厂家要找我们涨价,但是我们靠集团性的采购量去跟这些客户谈判,也能保证成本只有很小的波动。

对于未来发展,我们正在摸索,自己现有的想法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做信息化包括智能化大家都有一个痛点——数据量太大,数据爆炸。每天信息、报表或者反馈数据特别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特别新鲜,时间长了有可能小问题就不看了,因为没有时间去看也来不及去看了。回到提效这一块,设备自己处理的话,你的尺寸可能有异常,你的工艺有异常,设备会主动反馈自己调解,这样不需要人参与能提升效率。

第二,只接收关键的信息,系统处理不了或者需要优化的时候我们再介入,这样是一个方向,减少以后数据量、人的工作量,避免信息爆炸。目前来看,没有完完全全达到特别高智能化水平的时候,就已经让我们感受到数据的压力了,以后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自动反馈、自动去变化,我觉得是主攻的方向。

大家面对现在或者面对行业的未来可能担心不知道会怎么样,因为变化太快了,有可能适应不了,智能化领域,我们怎么做呢?增强我们的自主化。之前我们做信息化系统,跟很多大的IT公司合作,他们帮我们做,来一个团队几十人做一些项目,分期去做,做了几年。但是后来发现,因为我们的产品、技术和客户需求都在变,要持续对我们系统进行优化,如果那时再找到这个公司,不能说对方不配合,它会反应不及时,造成现场慢慢有些人会有一些情绪不爱用。

所以我们公司不仅要在自己的信息化部门有自己的IT工程师,在前期开发系统或者是做信息化推广的时候就要介入,一起研发。同时要在现场配备IT工程师,小的改动要完全自己去做,增强自主性,避免以后在发展过程中有这个问题的时候,还要等别的工程师过来帮我们解决。这个是应对信息化和智能化未来变化的一个准备,我们现在也在储备人才,包括培养自己的IT工程师。

第三,面对未来,我们觉得定制化、个性化需求会越来越多。从整车美观角度来看,轮毂对一个汽车的外观效果是有一定影响的,占一定的比例。我们未来想的是可以把上下游的产业串起来,我们的系统以后一定要融入到整车厂系统,跟主机厂联合,把信息化智能化串联在一起,实现以后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

因为未来去定制化一个汽车的时候,有可能不仅车身颜色变,车内功能变,包括内饰等都要变,轮毂也要雕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特殊的信息。这样的话,就需要我们的产品是在4S店或者是在客户选购的时候就可以自主去选择。

阿Jey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如果说有一个车厂跟我说可以自己定制轮毂,我对于这个品牌的认可度或者购买的倾向性肯定要强非常多。因为轮毂是一个最能彰显90后、00后个性的元素。孙总说了三个方向,第三个方向把整个C2B下探到供应商,供应商跟主机厂一起帮客户进行定制化生产。

俞总(某汽车电子公司总经理):我们知道客户的需求是希望我们产出高质量、交付期短的产品。对于我们来说,研发新产品包括建立新生产线的周期得越来越短,也就是怎样快速建立高质量的生产线,同时更快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给客户?

现在我们工厂加入了AR的理念,它会通过前期建模,建模之后,设计新生产线的时候直接佩戴AR眼镜,把每一站需要什么样的设备、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块建立起来。之后,我们搭配人工需要多少人,怎么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样通过智能AR眼镜、人工虚拟装配去达到我们的实物模拟的效果。

在智能工厂做的生产线同时引入其他智能化的概念,比如传统站与站传递是通过传送带,现在它们会通过协作机器人做传递。未来我们公司主要着手于通过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工高强度劳动力,通过大数据解决日常烦琐工作或者短时间无法去分析的问题,主要是从这两个方向为主导去走下一步。

通过大数据帮助我们重要的员工给予决策的辅助,提升我们未来的交付以及研发效率。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0521A0KUIO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