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中美科技公司与印度科技独角兽的“缠斗”

本文最初发表在Interconnected ,经原作者 Kevin Xu 授权,由 InfoQ 中文站编辑并分享,内容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作了编辑和整理。

在中美持续不断的科技冲突和竞争中,印度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 — 从与中国的边界冲突(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到禁止中国公司的所有app,再到一些印度创业者承诺决不拿中国的钱作投资。与此同时美国的各个科技巨头和专注科技的投资机构(亚马逊、Facebook银湖、集成电路、红杉印度沃尔玛谷歌)正飞速地在向印度科技行业注资,主要集中在Jio。

虽然印度最近的行动确实在很多层面上继续验证“脱钩” 这个大话题和趋势,但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更深入地看这三个国家的科技行业之间的资金流,就会发现有很多复杂的“纠缠”在背后。

为了探究“脱钩”与“纠缠”之间的关系,我们就看看美国和中国的科技大厂对印度“独角兽”(私有市场的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科技公司)的企业战略投资。我只选择看“企业战略投资”是因为这类投资通常只在投资方和被投资的公司之间有长期的紧密业务结合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从而具有强烈的“纠缠”的信号。这,并非说风投、PE或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人没有这种考虑,只是信号较弱。

当然,印度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也只有它的独角兽。我把重点放在独角兽上是因为它们往往是一个领先的指标,指向一个经济体的科技行业将走向何方。从一个更现实的角度看,现在的印度独角兽也足够多,总共21家,所以可以做些分析了;五年前这种分析是做不到的。

当然,印度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不仅仅包括科技独角兽。我之所以把重点放在独角兽上是因为它们往往是一个领先的指标,指向一个经济体的科技行业将走向何方。从一个更现实的角度看,现在的印度独角兽也足够多,总共21家,所以可以做些分析了,要在五年前做这种分析是做不到的。

分析“纠缠”

在分析对印度独角兽的战略投资之前,让我先说明一下研究信息的来源,这样大家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些数字是从哪里来的。印度独角兽来自CB Insights持续维护的全球独角兽名单,有关战略投资的信息来自CB洞察、Crunchbase和与这些公司有关的各种媒体报道。这篇文章中没有披露任何保密信息,谁都可以通过谷歌来找到这些数字和信息。

美国和中国科技公司对印度独角兽公司的战略投资明细

在21家印度科技独角兽中,超过一半的企业获得了中国科技公司的战略投资,约1/3的企业获得了美国企业的类似投资,而还有更多的企业没有从这两个渠道获得资金。最有意思的是,有六家独角兽同时拿了美国和中国企业的战略投资,分别是:

  • One97(拥有Paytm)— 投资者: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内核
  • Oyo — 投资者:滴滴出行,Airbnb
  • Snapdeal — 投资者:阿里巴巴,英特尔,eBay
  • Zomato — 投资者:蚂蚁金服,苹果
  • PolicyBazaar — 投资者:腾讯,英特尔
  • Udaan — 投资者:腾讯,微软

中国科技公司对印度独角兽公司的投资数量

因为中国科技巨头投了印度一半以上的独角兽,我觉的值得进一步”分割“这个人群。上面这张图列出了这些中国科技巨头分别对印度独角兽企业进行战略投资的数量。

任何长期关注中国科技界的人都知道,整个格局的很大一部分都瓜分了成“阿里系”和“腾讯系”,这体现在激烈战略投资和代理权竞争上。例如,滴滴出行源于滴滴打车(腾讯系)和快的打车(阿里系)的合并,标志着两个大巨头在共享搭车行业的休战。

我相信印度的科技人群也会抵制这种现象发生,尤其是考虑到当前的“大环境”。但有迹象表明,阿里和腾讯之间的竞争已经在印度的某些行业上演。

最好的例子就是Zomato(阿里系,因为蚂蚁金服做了战略投资)和Swiggy(腾讯和美团评论旨在战略投资)在外卖送餐业务上的激烈竞争。印度最近与中国的摩擦直接影响了Zomato获得Ant投资的能力,损害了它与Swiggy竞争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Uber在今年1月以9.99%的股份将其印度送餐服务卖给了Zomato,所以Uber在这场竞争中也有一席之地。更广泛地说,优步在2016年以17.7%的股份将其中国业务出售给滴滴出行,因此优步在滴滴在印度的所有投资活动中也拥有既得利益。但Uber并没有直接出现在任何一家印度独角兽公司的筹资史上。

各种纠缠还真太多呢。

谁的钱“更值钱”?

一个公司找投资不仅仅只是为了拿钱,更重要的是与投资方建立合作关系和从投资方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比金钱本身更容易。当一家公司在考虑拿不拿企业战略投资时,考虑谁的钱“更值钱”尤为重要。

那么从印度市场的角度看,是拿中国的钱“更值钱”还是美国的钱“更值钱”?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许多印度创业者认为中国的钱“更值钱”。

印度科技独角兽公司

在以上图里这几个类别中,中国科技公司或者是在创新和技术方面的明显领先(某电商),或者就是自身市场状况与印度更相似(某些物流/供应链和金融科技)。

我们仔细看看金融科技(FinTech)。虽然美国在FinTech方面一直有很多创新和发展,从支付和贷款到保险领域,但很多创新都是建立在围绕着信用卡的基础和用户行为上— 这在中国和印度都怎么存在。因此在中国,支付经历从纸币直接跳到了数字化现金,而其他金融产品也与数字化支付平台捆绑在一起,替代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印度的互联网经济与10- 15年前中国互联网的状况类似,印度走中国走出的这条路,同时加上自己的创新,其他印度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印度如果先引进像美国那样的信用卡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和发展是不合理的。

图里的“其他”(其他)包括:教育科技、广告科技、游戏、外卖送餐和清洁能源。在所有这些领域里,可以公平地说,对于一家希望在同一行业发展的印度公司而言,中国和美国各自的领先企业都具有竞争力和相当的价值。

为了专注和清晰起见,这里只分析了企业战略投资,有意没有看其他在印度很活跃的投资机构,如软银(日本)、淡马锡(新加坡)、Tiger Global,以及许多PE和风投基金,尽管它们都是连绵”纠缠”其中的重要部分。就连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也参与了这场游戏,在2018年投资3.6亿美元给印度最大的支付产品Paytm。因为这笔投资,Berkshire的利益也就与阿里/蚂蚁金服纠缠在一起。

就个人而言,我支持所有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脱钩”。如果COVID-19给了大家任何启示,那就是在管理一个国家时,一定程度的自力更生和资源独立是绝对必要的,从而扩大保护和照顾自己国民的基本职责。

但是,围绕“脱钩”的各种讨论太多都很黑白分明,而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技术和商业的现状。(我最近在“东南亚与太平洋光缆网”中刚刚探讨了全球云计算的技术现状。)

在看印度-中国-美国的三边关系时,显然在能“脱钩”之前有很多需要先解开的“纠缠”。因此,我们最应该问的,也是最务实的问题是:应该花多少资源解开多少程度的“纠缠”,才能达到必要程度的“脱钩”?

作者介绍:

Kevin Xu,Interconnected 创始人和作者,跨国企业服务创业公司高管及顾问,目前专注开源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此前曾在斯坦福计算机及法律研究院、布朗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就读。可通过 LinkedIn 与作者互动交流。

原文链接:https://interconnected.blog/unicorns-entanglement-india-china-america/#chinese-version-below

  • 发表于:
  • 本文为 InfoQ 中文站特供稿件
  • 首发地址https://www.infoq.cn/article/VOjJoRI8Eazm82uMNQdA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