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精彩回顾:SAECCE 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论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创新技术发展”专题分会成功召开

10月29日下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论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创新技术发展”专题分会成功召开。本届青委会论坛是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0)重要专题分会之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莲芳,人才工作部部长薄颖出席了本届论坛。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蔡英凤教授和吉林大学智能网联创新中心主任朱冰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高博麟副研究员担任会议联合主席。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莲芳发表讲话

会议上,赵莲芳副秘书长指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是一个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团体,是展示优秀青年人才工作的重要窗口。青委会要积极搭建行业共性平台,充分有效发挥行业机构的号召力和引领力,深入研究并研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重点与难点,群策群力,在人才现状分析、人才发掘、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对策方面继续努力,与社会各界一同积极推动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后赵秘书长勉励在座的各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争取早日成为行业的优秀领军人才。

随后,来自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吉林大学和上海淅减汽车悬架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发表精彩主旨演讲,论坛互动气氛热烈活跃。本届青委会的专题分会参讲嘉宾人数众多,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进行。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教授褚端峰发表主旨演讲

首先,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教授针对车辆编队控制问题提出了融合DDPG-PID的学习控制方法,将深度强化学习与传统的PID控制器融合,确定车辆编队通信架构和车间距控制策略。将车队纵向控制分为上下两层控制结构,上层控制器决策出期望的加速度,下层控制完成对车辆加速度的跟踪。然后,基于DDPG-PID的上层控制器可根据车队状态实时调整当前PID控制器参数,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工况。并利用交通仿真软件SUMO完成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训练。最后,基于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将提出的DDPG-PID控制器与常规PID控制器分别从功能性、鲁棒性以及异质性进行对比验证。该研究成果是对学习控制方法的进一步拓展,为DRL算法在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长安大学副教授马峻岩发表主旨演讲

随后,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马峻岩副教授做《场景驱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决策与优化》主题报告,指出机械工业车辆和工程技术路面之间的耦合,组成了现代交通系统的硬件环境,交通规则成为现代交通系统的软件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流和信息流的逐步深度融合,正在改变交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多源交通信息智能感知,泛在异构网络融合,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智能路侧系统,交通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交互与安全,基于物理-数字耦合的平行管控系统,适应自动驾驶的道路基础设施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支撑和推动着交通系统的发展。以城市快速路匝道合流与分流区为典型场景,介绍了场景驱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决策与优化关键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王亚飞发表主旨演讲

接下来,王亚飞教授首先从技术成熟度、产品成本、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原因分析了,开放道路自动驾驶尚处于发展阶段,而特定场景自动驾驶的机遇期已经到来。接下来,通过分析课题组近年在不同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项目经历,分析了特种车辆自动驾驶现阶段存在的定位、决策规划等技术领域的挑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最后,报告总结了特种车辆自动驾驶的三个特别重要的关键词:“定位” 、“冗余”、“与场景结合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霖发表主旨演讲

基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建设,李霖博士围绕智能汽车研发与测试服务的城市级仿真平台的工程实践,从仿真平台的功能需求、场景建模、逻辑架构等方面系统性阐述仿真测试的内涵与外延,详细介绍了城市级仿真模型的构建、基于云架构的规模化仿真以及驾驶场景库和仿真模型的融合,并从示范区第三方平台的角度,提出针对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的思考。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倪俊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理工大学倪俊副教授针对可重构无人车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做出了详细讲解。无人车可自主执行巡逻、运输、物流、接驳、救援、侦察、作战等民用或军用任务,对未来智能汽车产业与新型陆军装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可重构无人车技术是新一代无人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可面向复杂任务需求实现自主动态重构、聚散、拼接、组合或解体,将极大程度提升未来地面运载工具的智能化、机动化、多样化水平,是下一代无人车发展的颠覆性技术。

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教授施德华发表主旨演讲

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施德华博士介绍了不同构型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系统混杂建模方法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量优化管理策略,并分别从能量管理和车速决策的角度分享了不同场景下混合动力汽车及其队列的经济性控制方法,指出能量管理策略与车速决策的优化相互制约,最后提出了对智能网联环境下混合动力汽车车速决策与能量管理协同优化的思考。

江苏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张云顺发表主旨演讲

张云顺教授做了题为《非线性结构动力学的汽车振动能量收集》主旨报告。智能车载安全检测系统日益趋于低功耗化、集成化及智能化,急需种类繁多,庞大的传感器集成系统检测汽车工况信息,通过激励结构单体混合非线性共振模式漂移现象,及针对汽车横纵特性变化的内共振耦合现象,可实现车辆横纵三维动态特征下的高效能量转化,解决车载智能传感器件运维成本、车载电源负载压力而导致的使用寿命有限及续航里程等行业痛点。

吉林大学车身工程系副主任张英朝发表主旨演讲

张英超教授围绕“智能车队列跟驰的空气动力学问题”进行了主旨报告,张教授指出,智能车辆队列跟驰行驶主要的目地是队列行驶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减小车辆的燃油消耗。随后讨论了队列跟驰可能面对的汽车空气阻力系数变化规律,车型影响,侧风影响,对未来造型影响等问题,并以摩托车单一车型多车队列和轿车不同车型队列的空气动力学问题举例说明这些影响,针对未来队列跟驰技术进一步完善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上海淅减汽车悬架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刘向发表主旨演讲

刘向博士首先结合汽车底盘发展趋势和悬架系统市场产品调研,详细阐述了悬架系统电控化、智能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后从系统组成、功能、工作原理、产品规格等维度介绍了淅减公司正在开发和应用的自适应阻尼电控悬架系统,并探讨了其关键技术:1)电磁阀、减振器和整车多模型耦合联合仿真技术;2)减振器阀系和电磁阀综合匹配和调校方法;3)基于AUOTSAR构架的控制器硬件、底层软件和算法开发等。最后在分享了自适应阻尼电控悬架的产业化开发流程和应用案例,并对未来进行展望,指出电控悬架将于2022~2023年在国内市场迎来井喷。

论坛现场气氛活跃,台上台下交流讨论热烈。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01109A0DXT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