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微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在美国的某学校,学校负责人想给学生聘请老师,在聘请之前,学校领导人就在学校中大肆宣传,说学校出于对学生的负责,特意高薪聘请世界上最优秀的化学家,给所有学生传授化学课程。在正式上课时,这位学校宣传的最优秀化学家对学生说,自己最近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不会对人体的身心造成伤害。然后,他揭开瓶盖,让所有学生一一去闻那瓶子里的味道。待大家闻过之后,老师让闻到气味的学生举手。结果整个班级60多人,有80%的人都举起了手来,并说自己闻到了气味。其实,这位化学家给学生闻的就是一瓶无色无味的“蒸馏水”,而他也不是什么世界最优秀的化学家,只是学校从外面请回来的德语教师。
面对无色无味的“蒸馏水”,大家都能“睁眼说瞎话”,说自己闻到了气味,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说,在社会中大多数的人,对于权威人士都有一种崇拜的心理,所以在权威人士的暗示下,他们就很容易接受权威人士的观点和思想,会对权威人士产生信服和盲从的现象。也就是“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微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因此,这两种心理就诞生了权威效应。
在经济萧条大时间,美国的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出版行业亦是如此。美国的一出版商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手头中滞压了好一大批书籍,这些书籍是他的全部资产,他的所有积蓄全都砸到了这些书里。但是好长一段时间以来,他的书都没人问津,一本未销。这让出版商很是烦恼,为了销售这些书他绞尽了脑汁。一天,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总统阁下,觉得可以利用总统对书的评价给自己的书做宣传。于是,就给总统送了一本书去,然后他厚着脸皮隔三岔五往总统府跑,去征求总统阁下对他的书的看法和意见。作为一国的总统,每天的政务要事都忙不完,他哪里有时间去阅读出版商的书,为了打发掉出版商,以免浪费时间,总统随便说了一句:“这本书写的很好,思想深刻。”
出版商听后,喜出望外,回去之后就借着总统的评价,然后大肆渲染,说:“我这里,有总统阁下非常喜欢的书出售。”于是,没几天的功夫,他的书就被大抢一空。
尝到甜头之后,这位出版商后来只要遇到卖不出去的书,就会主动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阁下知道上次的情况之后,就想奚落出版商一番,于是就说:“这本书我看过了,简直不堪入目。”
出版商回去之后,又开始大家宣传,说:“现在出售总统最讨厌的一本书。”广大读者出于好奇心理,纷纷踊跃购买,于是他的书又抢售一空,大赚一笔。当出版商第三次给总统送书的时候,总统对他的书不做任何说辞,以为这样出版商就没有宣传的借口了。谁知,出版商离开总统府之后,就打出了“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于是,他的书又是大卖叫好,总统却为此哭笑不得。
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并且这种效应的产生常常与暗示者的权威有关。
权威效应在社会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一个心理效应,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只要有权威存在,就首先会有权威效应。
企事业单位以及商场、酒店、学校、娱乐场所大都愿意请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名人雅士题写名称;很多书籍,也喜欢请名人题签;有的药品、保健品的宣传资料上,常常见到政界高级知名官员的题词和接见董事长、总裁的照片;这一切,都是权威效应在起作用。
在企业中,领导也可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肯定是企业的权威,或者为企业培养了一个权威,然后利用权威暗示效应进行领导。当然,要树立权威就必须要先对权威有一个全面深层的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树立权威,才能让权威保持得更加长久。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