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愿读服书】|《美国增长的起落》

(一)

正如书名的”起“”落“,本书按照美国经济增长起落的这一条线陈述铺陈,介绍了美国人城乡物质生活的广阔画图,史料细密扎实,逻辑结构清晰。书的作者戈登是诺贝尔经济学家索洛的学生,可以看出一些观点对标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来阐述,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三个思想):

第一部分为”大波浪“,主要介绍1870-1940期间经济猛长及其与经济增长模型不匹配的问题,其中一个思想是: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又一个世纪以不变速度创造经济进步的稳态过程,可以通过本书中经济史料的细节描述观测到,1870年之前经济增长超级缓慢,1870-1950显著快速增长,而在1970以后经济增长再次放缓。第一部分的每一个章节从食品服装的”多样性”,家庭现代便利设施的“网络连接性”,交通的“革命性变革后的持续改进”,到信息娱乐通讯的“网络连接性“和”倍乘“,到工作负效用的下降和工作环境的改善等方方面面的强劲增长。

第二个部分为”伟大发明“,通过阐述以上各个方面在1970年后的增长缓慢,以及解释了原因:“一些技术发明比另一些技术发明更重要”。作者认为如今的技术发明已经逐渐转向了人类活动的狭窄领域,比不上之前科技进步的全面性,正如彼得·蒂尔打趣说的,“我们最初希望获得飞行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

第三部分为“阻力”,分别为:不平等加剧、教育、人口和债务。正是这些阻力的干扰,正在拖累经济增长,TOP阶层正享受着经济增长越来越大份额的蛋糕。这一部分插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美国经济大跨越(1928-1950)的促成与二战密不可分,从“供给”来说,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对于基础设施投资激增,以及二战中高压的“干中学”,极力的压迫企业使用新技术提产降本,疯狂高效的干,突破有限的资本和劳动力约束;从“需求”来说,二战创造储蓄,使得储蓄有能力购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耐用消费品。可以说,战争促成美国经济的大跨越。

(二)对于经济增长放缓的思考

书中解释过1970后的经济增长照比1870-1950要缓慢,原因是“一些技术发明要比另一些技术发明更重要。”

这里我基本想法一致,另有别的一点小想法,根据鲍莫尔成本病模型,假设只有两个部门,一个是“进步部门”(如制造业),另一个是“停滞部门”(如医疗、教育、服务),其中进步部门的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从而导致停滞部门的相对成本不断上升,也就是说高效率行业的高效发展,抬高了低效率部门的成本。比如说,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劳动力更难以压缩,生产率难以提高。但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抬高整个市场的成本,服务业的成本也将提高。

随着时间的进程推进,科技进步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增加,而停滞部门已久停滞,这使得差距越来越大,鲍莫尔病越演越烈,从而出现这样一个场景:进步部门随技术发明的进步生产率越快,停滞部门的相对成本抬高也越快,即反映在科技发明本身对于经济发展的二阶导数大于零,但由于差距导致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阻力加之于使得二阶导数小于零。最终整个经济体的生产率放缓是鲍莫尔病唯一的解决方法,科技进步将劳动力转移到停滞部门,这又表现为虽然科技进步,但经济增长的放缓。其实,鲍莫尔病的真正威胁并非劳动力向停滞部门流动,而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益处分配不均所导致的不平等,不平等成为阻力,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这一观点有点像本书的第三部分。

(三)对于“科技乐观主义”的挑战

按照书中的阐述,我原先应该是一个“科技乐观主义者”,我之前一个观点是:世界一个流行的趋势是技术对人类职位的取代。现如今90后的打工模式与观念与之前大不相同,旧的生产管理制度对它们根本不起作用,也根本留不住他们,而企业的对策则是用机器去取代人力岗位,这个过程从竞争逻辑上说是不可逆转的。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就是科技对消费者力量这一边的灭杀。科技的演化模式符合生命体特征,科技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它是用扩张和繁殖的欲望。所以最终就成为科技与消费者的博弈,而人力岗位造就消费者,机器只生产不消费。消费者必败。生产和消费总体平衡这是一个守恒定律,如果科技消灭了拿工资的劳动力,那么天平的一批批消费者被灭掉,必然导致产销失衡。那失业的人群不能创造出新的企业岗位吗?会。但这种可恢复性还是有限的,新的岗位在极大概率上不会跟上岗位灭杀的速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制度变革,市场是无力自行恢复消费者的生态与活力。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反过来使经济受到伤害,导致产能极大过剩,机器可以生产大量的商品和服务,但消费者已经无力购买了。

本书不抱有“科技乐观主义”,其主要思想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工作岗位的破坏性影响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电脑使用带来的工作类型和工作种类的构成是缓慢变化的,而非迅速变化的,这样经济将能保持相对充分就业。作者用数字证明,与技术乐观主义者大规模失业的观点相去甚远的是,美国的失业率反方向变化。与机器和软件爆炸式替代人力非常不同的是,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并没有明显提升。

但本质上,更糟糕的是,计算机时代产生的问题不是大规模失业,而是良好的稳定的中层就业岗位的逐渐消失,在职业分布的顶层和底层创造出更多工作机会,中层则出现空心化。这种转变被称为“极化假说”,这里的三种工作:上层工作指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中层工作指由流水线工人、职员,底层工作指“体力活”。创新带来的新增收益和资本局限在高收益的狭小行业内,创新的扩散作用和持续性遭到反噬。而中等技能型常规工作岗位消失造成的一个后果是,中等技能工人被迫参与竞争低技能体力劳动职业,从而形成了体力劳动工人供大于求。

无论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本质上都引出一个结论,即经济增长放缓,同时还伴随着不平等的加剧。

(四)

站在当前,我们看美国的创新历程,我觉得也有一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前我们热衷于大言“科技弯道超车”,且不说我们的科技究竟是否实质是进步的还是肥弱的,也不说科技进步究竟对于经济增长是不是稳态的过程,就仅仅通过清醒的分析经济增长的现实,也需要合理调整对创新创业预期,万不可不加理智的乐观。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10121A036U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