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盘点|特斯拉:自燃爆炸、失控撞墙、自动加速和从不道歉认错

汽车记者,记录汽车

2020年的特斯拉极不平凡,并且这种不平凡2021年大概率还将继续:马斯克还将继续是首富,特斯拉还是世界第一。

但整个2020年,与特斯拉一飞登天的业绩如影随形的,也包括一系列的碰撞、起火、爆炸、失控、踩错刹车、死亡,其中尤其关键的一个词是:“我们没有发现系统故障”。

特斯拉到底是完美无瑕的天之骄子,还是劣迹斑斑的社会败类,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特斯拉为什么会给不同的人带来如此撕裂的印象呢?我们这篇文章就来说说特斯拉的“原罪”。

特斯拉的原罪:我们没有错 是你们错了

2019年4月21日,上海某小区一辆特斯拉起火爆炸,现场惨烈。针对媒体批评和报道,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通过推特“怒怼中国人和中国媒体”,马斯克说认为媒体过分报道该事件,并称媒体双标:“不关注每年数千起燃油车自燃致死事件,却对一次没有人员伤亡的特斯拉车辆自燃事件大肆报道”。

马斯克此举由此一举奠定了特斯拉在中国的企业文化:把所有的过错和责任先推卸掉。由此,特斯拉在中国的企业文化,直接转变为“先推脱责任”,特斯拉中国的公关部的管理者们,至今为止都没有超出马斯克的这个“最高纲领”。

果然,当年6月,特斯拉发布了针对4.21事故的报告,没有任何道歉和敬畏心,轻描淡写地把事故责任搪塞过去,特斯拉称:

通过对电池、软件、制造数据和车辆历史数据的大量深入调查,我们没有发现系统缺陷,并且初步判断该个别事故由位于车辆前部的单个电池模组故障引起。车内人员应有时间安全离开车辆。

特斯拉的意思很简单:系统没事,车没事,你人赶紧离开不就了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差不多是特斯拉第一次,也是最近几年来最后一次通过“特斯拉”这个正牌大号发布有关事故调查说明。后续的所有失控、事故的回应,特斯拉都选择了小号“特斯拉客户支持”。相比大号“特斯拉”50万的粉丝数,这个小号迄今为止只有1.3万粉丝。

而且在发布相关信息时,多数不是在正文以信函、图片的形式来呈现,而是以转发或评论的形式,有一些回复甚至藏在其他新闻媒体的微博原创图文之下,根本连找都找不到。

譬如去年9月发生在四川南充的特斯拉失控致死事件,“特斯拉客户支持”仅在“热点新闻”这一微博下以“评论”形式做了一个回复,以至于连很多媒体以为特斯拉作了回复之后又删稿了。试想想,连专业的媒体老师都找不到特斯拉的回应与说明,更别说普通的消费者了。可见特斯拉根本就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负面”或“缺陷”,以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

此后,特斯拉(中国)一直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非常缜密而严格地执行着马斯克的这一最高“行动纲领”。

自燃爆炸:初步判断车底发生碰撞引起

比如发生在1月19日的上海七宝地下车库特斯拉Model 3的自燃爆炸事故,特斯拉没有直接回应社会各界,而是以“接受个别媒体采访”的形式发出了一条信息:据驾驶员自述和对车辆数据的分析,初步判断事故是由车底发生碰撞引发。

这意味着,在没有“确立事实”之前,特斯拉第一时间把“尚不确定”的事故——“车底发生碰撞”的信息放了出来,其第一时间尽量“公关甩锅”的指导思想显而易见。

根据公开信息,特斯拉这里说的“车底发生碰撞”,可能是车主曝光给媒体的“车主自述,在进入地库时有拖底的感觉”。——我们大胆猜测,车主这里说的“托底”,就是特斯拉所说的“车底发生碰撞”。显而易见,把“托底”描述成“碰撞”,足见特斯拉想第一时间甩锅摆脱责任的心理是多强烈。

失控撞墙:地面有“积水”(水渍)且速度过

1月4山东临沂泰盛广场,一辆特斯拉失控冲进厕所,把洗手台撞坏。特斯拉仅通过“小号”——特斯拉客户支持(粉丝仅1.3万),以评论转发的形式回应:“经过对数据和现场的分析,车辆在行驶中驾驶员突然大幅度转向同时踩下了制动踏板,由于事发路面存在积水,车辆急转弯时车速过快且路面湿滑最终造成了事故”。

针对这起事故,特斯拉再次被外界质疑“甩锅”。特斯拉初次回应指称“路面积水”,第二次评论改口为“地面湿滑”,而通过视频看见,实际为“水渍”。

众所周知,要达到“积水”的程度,并且影响到重达2吨的汽车的转向,水深如果没超过15cm或人的小腿,是不可能影响汽车的转向的。

另外关于“地面湿滑”导致的转向问题,“特斯拉”恐怕忘记了汽车轮胎必须满足的一个基本功能:抓地力。

事实上,汽车的轮胎如果不是完全磨光,一点“水渍”根本不可能影响轮胎的抓地力。特斯拉称该事故“车速过快”,事实上事发商场停车库,从视频看车主车速没有超过40公里/小时的可能。

那么为什么特斯拉为什么会发布这么一个漏洞百出的“评论性声明”呢?还是因为马斯克最初给特斯拉(中国)定下的基调:甩锅给消费者为主。

下坡自动加速:由于重力原因发生加速

1月4日,媒体报道上海车主梁女士驾驶特斯拉上高速,车辆突然发生自行加速,整个“失控”状态持续了20分钟。在隧道里低速行驶时,她拍摄了21秒视频上传网络,引发广泛关注。

针对此事,特斯拉回应:经过后台数据的分析及该路段的勘察,确认拍摄视频的路段是一段下坡,由于重力势能的原因车辆发生了加速。特斯拉这一回应再度被认为“甩锅”。

事后,梁女士以及广大自媒体再次到该路段测试,再没有发生车辆自动加速的情况。但针对公众质疑,特斯拉未再做回应。

偏出车道撞护栏 :未开启自动驾驶功能

2020年10月,一位北京车主驾驶特斯拉,“车突然往右偏出车道,同时方向盘很重转不动。最后车冲上了路边的公交站台,护栏被撞飞”,特斯拉事后回应的话术依然照旧:“经过对车辆的勘查和数据整理,该车辆在事故发生时未开启自动辅助驾驶功能”。

那么,都有哪些事故状态下,特斯拉做出了“甩锅式”的回应呢?我们把表格制作在下方(将持续统计),供大家讨论:

限于篇幅,以上特斯拉“自燃”“爆炸”“自动加速”“失控”事件并非全部,但无一例外的是,自从2019年4月马斯克怒怼中国媒体“双标”之后,特斯拉中国针对所有事故几乎一个态度:没有系统缺陷,车没有问题。

并且,特斯拉任何一次回应都非常不正式,仅以小号“特斯拉客户支持”来发布,甚至有时都不是正文,而是评论或转发。

针对那些关注度不那么高的事故,特斯拉甚至直接不予回复。更别说特斯拉针对任何一次事故表达出一丝丝歉意了。

我们要问的是:我们的监管部门真的能容忍一个这样的美国品牌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于中国吗?中国的消费者,真的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完全不那么在意吗?小编以为,从商业的角度,这样一个品牌,终有一天会被市场立为反面的典型。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10122A0FKAV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