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对新设备了如指掌,是对放射医学最大的尊敬

四 九 六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李跃华

对新设备了如指掌,

是对放射医学最大的尊敬

人 物 介 绍

李跃华,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行政副主任,医学博士,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放射学会磁共振学组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审稿专家。长期从事影像诊断和研究,在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影像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神经系统、骨肌系统及腹部的影像诊断。主持各类基金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基金等研究方面包括:磁共振新技术的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功能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脑血管病及卒中的早期诊断。发表各类论文50篇,SCI收录30篇,参编著作3本。

采访笔记

“今年又来了一台新的西门子MRI,我最想做的是,把它琢磨透。”他说话的时候,眼里放着光,工科男的特质显露无疑,“最好的机器能做出最好的诊断,我深信不疑。这里的差别,犹如一支手枪,与一支狙击步枪的距离。”

第六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李跃华,擅长脑神经,脊髓等CT/MRI等影像诊断。

他坦言近年来放射医学遭到了AI的阻击,坊间传言,放射医生将全部被AI取代,逼迫放射医生都去做介入,“这种说法不准确。我承认,AI在大数据基础上,对基础疾病的影像诊断是超过临床医生的,但就好比它知道有什么,但却不知道是什么,而在精准医学,放射为先的观念下,放射医生是制定方案,设定参数,明确告诉你,这样的参数设定,结论是什么,这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凭经验,凭直觉,甚至是天赋。AI取代不了大脑的智慧。”

他直言,临床对放射医生的误解不少,病人会埋怨,每一次检查都要收费,“但没人知道,没有一分钱是诊断的费用。而许多必要的检查,病人却认为别有用心。”让他更是心生无奈的是,有些年轻的临床医生并不了解放射科各种设备的用途,开出来的检查单子模棱两可,“CT,增强CT,MRI,DSA都有不同特点,在各种参数下,都会有不同表现,而对急症病人来说,搞错了就是折腾,病人病在须夷,实在拖不起。”

我注意到他的办公室并没打开空调,他说,看图像是一件极其劳心耗神的活儿,那种暖烘烘的环境,容易困倦,他每天从清晨七点半就坐在电脑前,核片,直到晚上六七点,两百张影像的核片签字。“就这个姿势,保持一天,所以颈椎病,腰椎病都有,视力也坏了,没办法,职业病。放射诊断不能有漏诊误诊,这是原则,所以我得保持头脑始终清醒,午饭也不让自己吃饱。我总想多干一会,六院的MRI预约总要二三十天。”

他说,放射科医生虽然在幕后,但是发生冲突的时候,有时候却会成为受到威胁与恐吓的对象。“比如,陈旧性骨折与新鲜骨折是一目了然的,但遇到碰瓷党,就麻烦了。这时候,医生都有自己的操守,事实面前不能妥协。”

他说,二十年的放射医生,性格改变许多,从不拘小节到严谨谨慎,甚至带了一点点的偏执。“家人都说我,有点强迫症。其实,是焦虑的延续性。”

案头上,有一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他喜欢类似的文学,“疲惫了一天,跟着嵇康,阮籍,刘伶在竹林里饮酒弹琴,拔剑长啸,心情就旷达了,那些魏晋名士的生活态度,很值得推崇,率真风流,活在当下。”

年前一部《寻梦环游记》,他带着女儿去看,父女一同泪弹,“后来我对女儿说,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科技,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音乐、诗歌、梦想、情感,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1

影像先行

小时候的他是那么的懵懂,看着医生叔叔为自己看病,身上的乏痛渐渐就消失了,他实在是好奇,这些穿着白大褂的医者是有着怎样的魔力,拯救一个个被病痛折磨的人。

李跃华,东北沈阳人,他说从小就羡慕救死扶伤的医生,体会着那份崇高的职业感,所以,高中毕业时,他一股脑将所有的高考志愿都填上了医科院校,不穿上白大褂,誓不罢休。“我考中了南通医学院医学影像系。说来幼稚,我以为影像系必定要与机器打交道——男孩子天生就是爱玩机械。”从汽车、摄像机到医学影像的设备,偏好理工的大男孩,想着能操作开发新型的医学仪器,也没多考虑,就冲进了影像系的大门。

他后来才知道,其实,影像系不止要为患者拍片,更重要的是对图像的分析与思考。

“医学影像的发展一直是马不停蹄的,许多医学诊疗的变革都基于医学影像的变革。精准医疗,影像先行。”李跃华认为,影像学是诊疗技术里奔驰最快的一匹烈马。他入行到现在已有20年了,亲历着中国影像学深刻的变革,而如今,人工智能AI正走进了影像学的应用范畴。

李跃华坦言,近年来放射医学遭到了AI的阻击,坊间传言,放射医生将全部被AI取代,逼迫放射医生都去做介入,“这种说法不准确。我承认,AI在大数据基础上,对基础疾病的影像诊断是超过临床医生的,但就好比它知道有什么病灶,但却不能判断结果,而在精准医学,放射为先的观念下,放射医生是制定方案,设定参数,明确告诉你,这样的参数设定,结论是什么,这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凭经验,凭直觉,甚至是天赋。AI取代不了大脑的智慧。”

就在最近广州举办了一场人工智能和放射科医生的技能比拼,10位副高以上的医生和10组AI抽取胸片对抗,结果有两位医生胜出,四位医生平局,四位医生憾败。对此,李跃华认为,结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只是上面他的那段思考,这也折射出影像学的发展:“今后,影像学医生势必面临着转型,我们正在思考如何用参数把疾病展现得更加清晰,对每个疾病的组织学定性更加便捷,抽取特定基数规范化。因为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AI在十年二十年后绝对能取代所有常规诊断的研判。”

他表示,人工智能正逼着所有的影像学医生不断地去学习,提高转化和应用的能力,培养跨学科——不仅仅只是医学,还有生物医学工程、图像处理等方面偏工科的能力。

2

任重道远

放射科医生不是在幕前挑大梁的主角,而是在剧场里一个包罗万象、不可缺少的后台。李跃华直言,临床对放射医生的误解不少,有些病人会埋怨,每一次检查都要收费,“收费单子上写着机器扫描费,胶片费以及其他耗材费,但没有一行写着诊疗费——就好像一个开颅、开脊柱的高精尖手术需要术前指导,将术区规划,规避风险区域,这些对生命安全最重要的方案制定都不收费用,这些却是病人们不了解的。”

而许多必要的检查,有些病人却认为别有用心。每当术后快痊愈了,医生又让拍张片子,有些病人就会不理解。“其实不然。就好比骨科,术后需要矫形,研究钢钉钢板功能性的前后对比,这些都需要拍片来体现。许多复位都要术后一点点调整才能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这些检查也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术后效果所必须的。”

让他更是心生无奈的是,有些年轻的临床医生并不了解放射科各种设备的用途,开出来的检查单子模棱两可,“CT,增强CT,MRI,DSA都有不同特点,在各种参数下,都会有不同表现,而对急症病人来说,搞错了就是折腾,病人病在须夷,实在拖不起。”放射科作为医院背后的大舞台,医生就有30多人,技术员超过70人,包括一些护士,是个超过百人的庞大科室,近些年发展极其迅速,也需要和其他科室加强沟通和宣讲,让一些不了解的医生在放射手段的选择上更加快速。

“我每个月都会碰到一两例乳腺癌的病人,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脊柱和脑部,情况十分危急了。不仅是病人,连有些临床医师也未必知道,磁共振是所有影像学检查乳腺癌的十分精确的手段,对乳腺癌的确诊能达到95%以上。所以,对大众的影像学科普还需要加一把力。他推崇一位新任的放射学组委、肿瘤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彭卫军主任,他编写了一本《生物论对于乳腺癌的影响》,就是以科普的方法,把所有影像科医生知道的内容完完全全告诉大家。“放射科的路依旧任重道远。”李跃华说。

3

实事求是

“医生的成就感,就是把每一个疑问都击破。”

就在上月,一名产妇,在顺产后一周的恢复期里突然昏厥,发热。经指标检查后没有感染征象,用CT扫描也未有发现,虽然对于昏厥之人,使用磁共振是禁忌做法,但这次却有了大作用,查出是颅内血栓。原因是产后高敏,皮层血栓扩张严重,产生静脉窦血栓,查明后对症溶栓治疗,三日后逐渐就苏醒痊愈了。

李跃华表示,这么多年对图像识别的积累,对于关键的病变部位已有了特殊的敏感性。有时病灶仅仅几毫米的大小,且部位和疾病表现的部位相差甚远,极有可能忽略,却被捕获了,“所谓天赋的直觉,大多都是后天图像量的积累,以及犯下过的错误。”

李跃华如今的工作,主要是核片,将放射科其他医生对的诊断结果进行复查,对于有问题的影像,需要叫回病人重新拍片得出结果,遇到特殊病患,他会叮嘱技师扫描某些特殊部位。他每日的核片量达到了250份,一个月的核片量要达到3500以上,从早上7:30至6:30之后。“每工作一个半小时,都要提醒自己,注意容易疏漏的点,做一些自我调节,保证完成质量。在这点上,放射医生就比不过AI了,毕竟我们也是精力有限的人啊。”

这几日上海下雪了,温度降到了0℃,他的办公室内阴寒冰凉,却并没打开空调,他解释说,看图像是一件极其劳心耗神的活儿,那种暖烘烘的环境,容易困倦,他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状态,最多泡壶热茶暖暖身子。“就这个姿势,保持一天,所以颈椎病,腰椎病都有,视力也坏了,没办法,职业病。放射诊断不能有漏诊误诊,这是原则,所以我得保持头脑始终清醒,午饭也不让自己吃饱,午休最多眯上15分钟,我总想多干一会。”

他说,放射科医生虽然在幕后,但是发生冲突的时候,有时候却会成为受到威胁与恐吓的对象。有时处理车祸、外伤等纠纷时遇到的一些特殊病人,纠纷的双方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事实上总有一方是客观上的有理者。比如陈旧性骨折与新鲜骨折在放射科医生眼里那是一目了然的,但遇到碰瓷党,就麻烦了。“这时候肯定要报陈旧性骨折的。但往往诈骗者就会来和我们闹。一旦调节不成需要法庭审判,医生都有自己的操守,事实面前不能妥协,司法鉴定时,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诊断书具有法律文书的法律相应,千万不能妥协。”他认为,事实求是的态度,是每个放射科医生必须拥有的医者准则。

口述实录

唐晔

您大学毕业后,直接就进入六院工作了吗?

李跃华

不是。大学毕业后,我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了三年。之后在长海医院读完了硕士和博士,最终来到六院成了放射科的一员。

唐晔

听说您在六院时又读了一个博士?

李跃华

是的。在六院的时候,我又去读了一个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博士,主要是从工科的角度,做了一个磁共振成像的课题,用物理解释磁共振方法。

唐晔

您在三个医院工作过,有没有遇到过所谓生命中的贵人呢?

李跃华

第一位是我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长海医院的陆建平主任,遇到陆主任时,我才刚入门不久,他带我入行,让我建立了对影像学系统的全面理解,陆主任在医德医风方面也影响了我——他非常注重医生的仪容仪表。

第二位是我们现在的李明华主任。李主任教我深入钻研专科的疾病,直面临床病变的研究。在医德医风方面,李主任更甚,他要求医生必须有严谨的态度,给人厚重沉稳的感觉,平时就要谨言慎行,从小事做起养成习惯。打个比方,我们平时汇报工作的幻灯片格式,他也有要求——幻灯片一般汇报五分钟,一分钟进行2.5张,每张每行不可超过20个字,行数要少于7行,更换颜色应少于3种,需配上动画——虽然做幻灯片只是一个很小的技能,但能看出他的态度。说实在的,他的这种要求其实很实用,我们打擂台,报奖,尤其在一些学术讲座里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收益颇丰。

唐晔

您2015年获得了银蛇奖是吗?

李跃华

对。是有关于无创形脑血管核磁共振成像的一个课题。获得了三等奖,这是影像界至此以来唯一的一个银蛇奖。卫计委为了表彰40岁以下的青年医生设立的一座奖项。就在这之前,我刚和李主任完成了一个无创形动脉瘤的成像和微创形介入治疗的课题,拿到了2014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我作为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无创形动脉瘤的成像,扩展了一些应用范围以及扫描参数,进行改进从有创进步为无创。

唐晔

放射科医生需要不断地在调整参数,您觉得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李跃华

需要强大的逻辑性,偏向工科需要具备的能力,而且对机器的熟练程度是很重要的。放射科医生不仅是一个工程师,而且是一位艺术家。所以,我认为要利用好这些机器,科室可以招一些优秀的物理师——购买优良的机器,没有人会操作使用,调不出参数永远诊断不出。国外有这一项职业,作为连接工程以及医学的这样一群物理师。

唐晔

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您会做些什么呢?

李跃华

好像没什么空。平时下了班,吃完饭散步20分钟,又回去工作了。平时,需要帮学生改文章,做一些教学的总结和幻灯片,自己一些课题的论文还有一些科室的行政文书。之后,也就运动运动,洗漱一下,就睡觉了,其实很缺觉。

唐晔

最近有看什么书吗?

李跃华

有,我最近一直在看白云先生的《老子之道》,放在包里有空就看。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学,比如魏晋南北朝的一些诗词。还有,我会看一些菜谱,自己不怎么做菜,但就是喜欢看做菜的步骤,喜欢吃什么就看这类菜谱。我对红酒兴趣很高,经常吃晚饭时小酌一杯。

唐晔

如果再活一次的话,您会想当医生,还是做一个工科男呢?

李跃华

还是喜欢做一个医生吧。这个职业更具有挑战性,更具有人文关怀。

唐晔

这么多年,性格是否有所改变?

李跃华

确实如此。我的父母和爱人也这么说,原来我比现在宅许多。但如今,工作性质摆在面前,我必须和他人沟通,不仅是和自己的团队,还有整个科室,更有病人,而且,可能是职业使然,像是病变的可能性,一定要把每个可能性全部试过才行,不可放过一个——我变得有些偏执或者焦虑了,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慢慢调整(笑)。

唐晔

如果有一段时间可以休息一下,您会考虑做些什么呢?

李跃华

第一,好好陪陪家人,弥补缺失的陪伴;第二,好好沉淀一下,把自己做过的全部写下来,勾画一下将来的研究方向。人到中年,总想要总结自己的前半生。

唐晔

人到中年,有没有一些中年的烦恼呢?

李跃华

有的。第一,体力跟不上了;第二,酒量明显下降了(笑);第三,以前对事情的看法非黑即白,现在多了份妥协,学会与自己握手言和,做到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第四,对于稳定环境的依恋。以前可以纵横四海,现在更向往偏安一隅。我有自己的工作团队,我也更想在稳定的工作环境里,带出优秀固定的团队,扎实做好每个工作。集体的名誉我更加看重。。

唐晔

最近,您在关注什么呢?

李跃华

今年科室又来了一台新的西门子MRI,我最想做的是,把它琢磨透。这台机器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要把每个参数都摸透研究一下。2018年,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最好的机器能做出最好的诊断,我深信不疑。这里的差别,犹如一支手枪,与一支狙击步枪的距离。我一个工科男,看到每个机器的是兴奋的,能把一把宝剑用到极致,就是对它最好的使用,最大的尊敬。

采访/唐晔 编辑/宣颖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晔问仁医|真实,真切,真相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二维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01A0Y97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