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影像科医师:筑您健康的幕后“英雄”

关注小寻,您的专属医生

您的健康进度加载中……

窗外风雪再大

也有小寻陪伴着你

医院一般把影像科分为普通放射科(X光室)、CT室、磁共振室、彩超室。

误区

经常会有人问小编在医院哪个科室上班,当我回答我是影像科的,总会看到对方的囧相,如果紧接着说核磁室,有些朋友知道,有些朋友还是一头雾水……,直截了当说:医院拍片看片的,这时对方才若有所思。

影像科的由来

其实不止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医院里“影像科”是干嘛的,因为医院用这个词还是近些年的事,现在很多市、县级医院还是沿用“放射科”的名称。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了X射线,他就成为了医疗影像的开创者,同时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X光成像

1896年X线便应用于临床医学,第一次是在X光机的定位下帮伦敦一妇女手中的软组织中取出了一根缝针,震惊世界。中国的第一台X线机也是1896年引进的,是当年李鸿章出访德国时,德国政府送的。

到医院看病,医生可能会开一个检查单,说去放射科照个相。“照个相”就是要去医院的影像科“拍照”,而不是去“照相馆”了。照相馆的照相是通过透镜采集人或物体表面的反射光在感光元件或者胶卷上来成像。医院中的“照相”通常是指照X光,它利用X光能穿透人体的原理,获取人体的组织密度和厚度差异所成的像。

胃肠道造影也是医生经常建议做的“照相”之一。胃肠道本身是可以透过X线的(X线不显像),但是通过喝“钡餐”也可以实时观察食道、胃及小肠粘膜结构。医用硫酸钡粉是一种十分纤细的、高纯度并添加了一定粘性制剂的不透X光的显影剂,加入一定量水调成糊状喝下后就可以很好的显示食管及胃肠黏膜的形态,并可动态观察胃肠蠕动功能。

B超/彩超

B超(彩超)是应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来工作的,其探头即是发射超声波的装置又是接收超声波的装置,经过一系列信号转换反映在屏幕上,由亮度不同的光点组成断层图像。彩超是属于B超的一种,也可以理解为B超功能上的一种增强版,但并不是“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的差别。彩超是在B超的基础上加入了一种多普勒成像的功能,可以实时显示人体血流的方向和速度。

彩超可广泛应用于腹部实质性脏器的检查、妇科盆腔检查以及接近体表的脏器如眼球、甲状腺、睾丸及周围血管的检查。四维彩超是利用一种复合型超声探头,可实时的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广泛应用于产科排畸检查。

CT

CT全称为计算机化X线断层成像,CT的设计者亨氏菲尔德同样也获得过诺贝尔奖。CT成像本质属于X线穿透成像,但是不同于普通的X线成像,是利用X线束穿透人体后通过探测器取得数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其优点是避免了人体器官间的重叠。

临床上CT主要用于急诊颅脑成像、肺部、腹部及骨骼脊柱的成像。现在普遍使用的都是多层探测器的CT成像,因此探测器排数的多少(双排、16排、64排、128排、256排)就反应了CT设备的档次,档次越高的设备扫描速度越快,可以达到对心脏的冻结成像,从而很清楚的显示心脏的冠状动脉。

磁共振成像(MRI)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设计的一种成像设备。先后有8位相关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美国科学家劳特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德因为将该理论应用于人体成像而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MRI成像原理及其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人体的氢质子,并吸收能量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电磁波停止后,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弛豫),通过探测这一过程中各组织弛豫时间的差异(几十到几千毫秒)而成像,专业术语中称之为T1值和T2值。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T2值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

不同于CT设备,磁共振成像仪的档次主要依赖仪器磁场的强度(1.5T、3.0T),越高的磁场强度意味着成像速度越快,成像的清晰度也越高。MRI主要应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脊柱脊髓、骨关节、腹部脏器等的成像。

磁共振成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进行多种序列成像,每种序列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最新的技术可以监测到人体血管内血红蛋白(脱氧/含氧)的差别,从而准确定位人脑的功能区域,在脑肿瘤术前达到精准成像,避免功能性损伤。

影像科医师就是临床医师

医学专业课本对影像诊断医师的定义是:“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主要体现在医学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理工技术大量结合上。但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唯技术论”,认为技术或机器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以至于有人认为影像科医师不重要了。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影像科医生不仅仅是临床医生,而是需要掌握知识更全面,涵盖所有临床科室的“全科医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主任詹松华认为:影像科医生还是需要超越影像——放射科不能只看影像,要为临床诊断过程中提供帮助,而不是单独地通过看片子来提供影像上的异常表现或初步的诊断。影像科更要走向服务、服务临床,包括与患者的接触、检查,让整个影像回到临床诊断。影像医学要逐渐变成临床医学的学科的阶段,影像科医生的临床知识综合要求越来越高,技术的发展并不能代替对临床的需求。

影像医生的工作都有啥?

医学影像诊断医师的工作大致是这样的: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检查手段及检查部位,由技师操控机器,做完检查,电脑自动传送图片到影像诊断医师的电脑,医师根据传输影像图像的表现,同时参考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其他的化验检查综合考虑、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再由相应科室医师进行治疗。

随着多排螺旋CT与高端磁共振的大规模使用,大大增加了影像诊断医师的工作量,一个人一个部位就要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幅影像图片,要从里面寻找蛛丝马迹,再综合分析,最后做出疾病的诊断结论,因此没有专业化的学习、训练,谈何容易。

随着图像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兴起,现代影像学成为了AI(人工智能)的排头兵,未来的影像学医生会更多的利用AI这个“坚船利炮”达到对疾病的精确诊断和分析。影像学医生不光要会“看片”,更多的要是对诸多图像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对疾病的精确诊断。未来影像医生会利用人工智能来做更多数据筛选的基础性工作,把更多时间留给患者。詹松华主任认为,对患者的正确诊断,很多时候依赖于医生本身与患者的沟通和接触。

影像医生是医生战队的“侦查兵”

2017年第24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上,作为外科专家的孙颖浩院士的主题报告中对影像同行们的一句评价感动了万千影像学医师:没有你不行,伟大的影像科医生!

影像科医师就好比战争中的侦查突击小队,在不了解战场情况和敌人分布的条件下冲锋在第一线,面临着各种突发情况,把路障清除、把炸弹投放在敌人的碉堡、把战壕铺平为大部队创造冲锋条件,并且要第一时间把战场实际情况反馈给指挥者。

临床治疗科室好比后方部队,根据突击队反馈的情况和创造的条件去判断作战方式,炮火打击、空中支援、火力压制冲锋还是放弃战场。影像医生的工作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疾病预测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专业化和团队合作,医疗行为也不例外。区别于以往的内外妇儿式的分科,各大型医院均组建了针对某一种疾病的多学科合作治疗和诊断中心(MDT),比如脑血管病MDT,就是结合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介入科、影像科等多科人员的协作治疗组织。影像科医生在各MDT中心都占有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地位。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06G1F5A9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