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书海拾遗(七十八):“鱿鱼游戏”和“大逃杀”模式探源

若你债台高筑,又或误入歧途,甚至坠落在社会的最底层、人生毫无希望,这时有个风度翩翩、笑容温婉的男子邀请你玩个游戏,如果赢了,最终将会得到456亿韩元(约合2.5亿人民币)的奖励,你会不会同意?

近日大火的韩剧《鱿鱼游戏》将456个这样没有希望的人置于一个封闭的孤岛,参加几个简单的儿童游戏,比如“一二三木头人”、“抠糖饼”、“拔河”“玩弹珠”等,但参赛者事先所不知道的是:如果游戏失败,惩罚将是死亡,而且这456人将只有一人能活下来。于是,这一切最终变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厮杀,便是夫妻、朋友之间也不例外,这与本身满含童趣的游戏环节形成了极鲜明的对照。本质上,《鱿鱼游戏》依旧是熟悉的“大逃杀(Battle Royale)”模式,即“在一个特定的密闭空间,一群人于某种规则下互相竞争、厮杀,以展示出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善恶”;更有甚者,如《鱿鱼游戏》的导演黄东赫所言:我想要写的,是一则寓言,是一个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故事。相较单纯的血腥厮杀,《鱿鱼游戏》明显映射出韩国社会的诸多病症,也明显侧重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

当然,如果本文意在挖掘《鱿鱼游戏》的深度,就未免就太过无趣。事实上,我本人对“凡故事则必有寓意”的说法也愈觉疲倦。本文真正的出发点其实只是科普而已,比如那让人欲罢不能的“大逃杀”故事模式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在这里,我们首先引入“大逃杀”的英文名称“Battle Royale”,其原本只是美国摔跤联盟(WWE)中的一种比赛方式:让复数位的选手在台上同场竞技,来一场肌肉大混战,最后还站立在赛场的那位即是冠军。但“Battle Royale”一词真正与“大逃杀”划上等号,还要追溯到日本小说家高见广春所著的恐怖小说《大逃杀》,高见广春从1996年就开始写作本书,但直到1999年才完成,该小说的英文名称就是《Battle Royale》。书中讲述的故事在当时的时代可谓骇人听闻:在虚构的独裁国家大东亚共和国里,有一项名为“计划”的政策,每年都会在全国随机选出一个班级,然后将这个班级的所有青少年都放在一个小岛上进行自相残杀,直到剩下最后一人为止。

这个乍听之下无比荒诞的故事其实表达的是对社会结构的反思,它在讲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讲大人对孩子的压迫,而暴力的厮杀其实只是表达的手段,反暴力才是根本目的。在日本国内,《大逃杀》一书备受争议,其极端的设定更是无法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但在国外却吸引了众多拥趸,如知名的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就对此书赞不绝口。

2000年,日本著名导演深作欣二将《大逃杀》搬上银幕,北野武、藤原龙也、安藤政信、栗山千明等出演;但电影甫一上映,就因耸人听闻的故事和极端暴力的画面引起了渲染大波,其主创人员更是被要求前往国会接受质询。而自此开始,“大逃杀”模式借由文学、漫画、电影等载体渐渐蔓延全球,厮杀与合作、虚幻与真实、善与恶乃至社会结构、教育思考、政治隐喻等元素都可被尽数融入其中,并衍生出无限丰富的主题。而这种影响也毫无疑问蔓延到了欧美,还记得在昆丁·塔伦蒂诺电影《杀死比尔》中出现的那位冷血的日本高中生女杀手吗?塔伦蒂诺后来承认《大逃杀》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为此他甚至直接启用了在《大逃杀》中扮演“千草贵子”的栗山千明。

事实上,受到《大逃生》小说或电影影响的文艺作品绝非只有《杀死比尔》,你能在《Gantz》(即《杀戮都市》)、《贝尔科实验》《杀人锦标赛》《僵尸肖恩》《杀人理论》《人类清除计划》《移动迷宫》系列、《分歧者》系列、《饥饿游戏》系列、《密室逃生》系列、《赌博默示录》(2018年电影《动物世界》据此改编)、《要听神明的话》、《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狩猎》、《林中小屋》、《饥饿站台》等作品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大逃杀》的影子。时至今日,“大逃杀”的故事模式已经非常成熟,相关文艺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但彼此雷同的套路也常常会引发关于“抄袭”的喧嚣争论,比如《鱿鱼游戏》就被指出涉嫌抄袭2014年的日本电影《要听神明的话》,因为两者的第一个游戏都是“一二三木头人”,且分镜极为相似。剧红是非多,怕也难免。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大逃杀”模式在文学、影视和漫画这些传统载体之外,也在新兴的娱乐产业——电子游戏中成为了宠儿。实际上,这一模式天生就适合电子游戏舞台:封闭的游戏场所、限定人数的参与者、随机性的游戏开局以及通过惩罚强制推动的游戏进程(即毒圈机制),可谓紧张刺激、富含趣味。

最早的同名大逃杀网页游戏由日本人开发,并经过了不断地迭代和更新,以今天的眼光看,其画面和模式都略显简陋,但趣味性十足,以至于到今天还有人沉迷其中。随后,射击游戏火爆全球,基于射击游戏类型的大逃杀游戏最终发迹。2013年,一位叫布兰登·格林的游戏开发者为一款战术动作游戏《武装突袭3》(Arma3)开发了一款名为《Battle royale》的MOD(游戏增强程序),本意即为“大逃杀”,推出之后,大受欢迎。此后,他又参与了僵尸类末日生存游戏DayZ、H1Z1的大逃杀MOD制作,并最终和韩国蓝洞游戏公司(Bluehole)合作完成了后来的大逃杀游戏集大成之作——《绝地求生:大逃杀》(PUBG),即现在我们俗称的“吃鸡”。自2017年推出以来,其火爆程度,自不必言。而同时,我也相信:“大逃杀”模式在未来也将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最后,当我们回头来看“大逃杀”这一故事模式的产生、演变与成熟之历程,往往会发现,虽然“大逃杀”的“娱乐感”最终是借由电子游戏这个载体达到了顶峰,但在其紧张刺激的感官体验之外,其实还是在探讨人性于极端环境下到底会滑向何等低劣的境地。即便我讨厌为所有的故事都归纳出寓意,却无法不赞同人性复杂这样的观点;而当法律和秩序缺席,所谓人类仅靠道德约束就能重回返璞归真般的田园时代,也必将成为最大的笑话。

正如那自由,不加限制的自由,则必然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和欺凌。若可借着文学、漫画、电影和电子游戏体验到“大逃杀”的刺激与趣味,就永远别在现实里真实上演那样的血腥厮杀。

毕竟: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11010A08MRN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